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青年京剧演员学“技”更要学“艺”(封杰)

2023-12-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封杰 收藏

近日连看了几场有关程派剧目的演出,看着舞台上年轻的演员,唱着“忧闷”的“程”腔,不免有些感想要发。

2004年,为了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百年,我在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和《中国京剧》杂志主编王晓峰的指导下,开始收集、整理有关程砚秋先生的图片和文章。由于程家对于程砚秋先生的史料保存得特别完好,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程派完全手册》就出版了,受到京剧爱好者的普遍欢迎和肯定。

《程派完全手册》是我作为编辑第一次独立工作的成果。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对程砚秋先生收的九位弟子进行的分类。一是亲授者:陈丽芳、王吟秋、李丹林、江新蓉。二是挂名者:荀令香、尚长麟、赵荣琛。三是票戏者:徐润生、刘迎秋。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几位弟子不是同行业的子弟就是朋友介绍的,难免会出于“面子”而收入门墙。当然,这时期还有新艳秋、李蔷华、李世济等痴迷程派的演员也在一路追随。不过大家忽略了一点,侯玉兰、李玉茹等人也是程派“迷”,用李玉茹老师对我说过的话来讲:“我们中华戏校的学生都是程派。”

直到程砚秋的突然离世,程派真正学艺者也没有几位。出于对程派艺术的重视,周恩来总理特意指示成立了以赵荣琛、王吟秋为主的程派剧团(北京青年京剧团)。这里的赵荣琛在拜师程砚秋之前,在重庆演出时期已经享名“重庆程砚秋”,此后到上海拜入程门,已是盛年无需“下挂”,而更多的是与唐在炘、李世济、熊承旭等人在一起“磋艺”。至于多年后,京剧界流传的“函授”传艺,那也是他人“杜撰”出来的轶事。因为我在编辑《程派完全手册》中多次到程家与程永江老师商量内容时,程永江老师说:“我们程家在资料保存方面比较完整,可没有一封信件,能够证明曾经发生的事情。”

《锁麟囊》(图片来源:“北京京剧团”微信公号)

无论“函授”事件是否发生过,那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赵荣琛在学习程派方面,有继承,更有他自身的创意,并没有亦步亦趋地“死学”。而如今,我们看到的京剧舞台上虽没有“函授”,青年演员们却各个学“流”不学“源”。学习的是身边的老师,没有通过老师这座“彩虹”来深造,出现了大量的“克隆人”,甚至将老师身上的毛病夸大,自认为是特色。我在采访京剧名家王则昭老师时,她说:“有个票友学我谭富英师哥,我想扇他两个耳光,我师哥不是那样。”

现在还有几个老师“扇耳光”呢?又有几个学生认为这是老师在往你兜里装“钱”呢?这是句老话,但也是前辈们真实的想法。就是要将宝贵的艺术传承下去,让学生懂得珍惜。同时也说明,如果老师身上没有真才华,也不要误人子弟。因为您没有将从前人身上继承下来的才华经过您的再努力而使才华丰厚起来,那有什么必要“传”呢?甚至出现了老师在青年时跟他的老师学戏,却没有演过,几十年过去了,这位老师只凭记忆传给学生,您说这样的质量能是优质的吗?京剧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经过继承者的再次“消化”和丰富才能传承给后人。当然,这里面既有技艺的传承,更有艺术思想的承传。

现在的青年演员非常努力地在继承着京剧艺术,在他们身上还保留着部分技艺,甚至有可能在“技”上完全超越了前人,然而在“艺”上就有待商榷了。《锁麟囊》是程派演员必演剧目,也是衡量演员水平的标准。其中的薛、赵两家在春秋亭避雨的情节尤为精彩,也是观众喜爱的场次。前不久,有位演员在演唱“春秋亭外风雨暴”唱段时,只见剧中人物薛湘灵扭起了腰肢,做出喜悦的表情,全然忘却了此情此景要演绎的内容。您别忘了此刻的薛湘灵才是个少女,从娘家到一个陌生的家庭,今后要怎样生活?作为十多年娇生惯养的女孩子是多么的无助。一句“春秋亭外风雨暴”不仅是对环境的描绘,更是对薛湘灵心境的描述。

京剧不但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播载体。我们只有了解京剧内涵才能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只有演绎京剧文化才能吸引当今的青年观众。只有守正创新才是艺术发展规律,但这个“新”不可离开京剧的“魂”。


(作者:封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京剧《将相和》:一段光彩永传的佳话(封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