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于无声处听惊雷——小说《天滋》的宏大与细微(沙黑)

2025-09-09 阅读: 来源:“陕西人民出版社”微信公号 作者:沙黑 收藏

叶慧莲四十万言的长篇小说新著《天滋》出版了,名家盛赞,阅读量正在广泛扩展,好评之声腾起。这本书以江苏中部地区重要城市泰州的百年历史为底蕴,叙述城内稻河两岸几户人家的兴衰,及其几代人的恩怨纠葛,展示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融入本地深厚历史文化的写进,是里下河文学的重要收获。

南唐至清,泰州城河不断拓宽与加深,汤汤绕城环行,北接淮水,南连长江,使处于里下河门户地位的泰州深获滋润,水利地位十分重要,人民遍获其利,遂被誉以“天滋河”的美名。叶慧莲即以“天滋”命名其表现泰州百年风云的长篇小说,饱含赤子的感恩情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民生生不息,经历着他们的时世。《天滋》所叙主要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左右,三代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在日寇铁蹄下遭受的磨难,有着与日寇展开的殊死斗争,写着社会变迁的风风雨雨、黑暗与光明,其间有着家族内部的矛盾斗争,有着谈婚论嫁、儿女情长,面对过难以言说的生死考验与心灵纠葛。作者一支笔作多般用,忽而历史风云跌宕,惊心动魄,忽而此爱彼恨、难解难分,其间却有一段保护古乐曲谱及其失而复得的传奇,终于从深厚记忆中精确写出,失是失于战争,得是得于死里逃生与对乐谱记忆深及骨髓,这段传奇有机融合在叙事中,深化着主题,也渲染出人物灵魂的独质。

小说情节主线在高如风、俞浪行、孟芊芊等人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地点集中在近现代以来泰州经济繁荣的稻河两岸,除了俞浪行是草行的伙计之外,其余男女多为当时经商有成的富裕人家的少爷小姐。而随着日寇进入泰州,日酋强娶孟芊芊,更犹如在原不平静的波涛上又砰地投进巨石。于是稻河两岸不甘屈服的青年,在地下党领导下,展开与日寇的殊死斗争,被迫穿上新娘衣服的孟芊芊得救而逃过一劫。

俞浪行参加革命,在与敌寇作战中生死不明,孟芊芊作为他的妻子,受到深爱着她的盐商高家少爷高如风的暗中保护。高如风表面身份是日军翻译官,而其实是地下共产党员,曾与俞浪行一起炸毁驻泰日军武器弹药仓库。高如风依父母之命婚娶的是稻河富商人家小姐,然而婚后几十年直至人生终了,他忍心使这个爱着他的妻子依然处子,他的心只在那受他暗中保护起来而改名换姓的孟芊芊身上,数十年与孟芊芊兄妹相处,是孟芊芊的一双儿女的“娘舅”。这个主要情节,或许会十分令人困惑,然而小说人物高如风确实就是这样执着到底的,以致他的妻子虽然深爱他却到老都有名无实,他的所谓女儿,是从高家大房那里过继来的。高如风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如一而决不马虎苟且的人。

新中国成立前,高如风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同时身为富商,以雄厚资金对革命暗中做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经济体的“资方代表”发挥着在业务上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的复杂性,解放后的他难以证明自己作为地下党员的身份,也更不必言说他对革命暗以资金物资的相助,他只有保持沉默,却难免在政治运动中遭到责疑、遭遇磨难。同时他还得以“舅舅”的身份保护已经如同隐居一般到了农村的孟芊芊及其一双可爱儿女。孟芊芊留下的骂名是她曾被日寇迎娶,所以她一直以假名假姓如偷生一般活在人间,明白和理解并保护着她的,是以孩子“舅舅”身份常来看望的公司资方经理高如风。在这同时,高如风家中却留下如入“冷宫”一般的妻子。这时的他是一个既热诚到极点又冷酷到不可思议的男人,这样的一个人,根于他对孟芊芊的深爱与对战友俞浪行的尊重,他把“君子”原则坚守到极致而毫无苟且之心,他成为一个无比坚持着原则,同时又无比牺牲着自己的人。

这样的高如风与孟芊芊在岁月中老去,而孟芊芊的一双儿女及其小伙伴们,却在长大,高家院内外的孩子们也在长大,他们奋进在新时代,而对于日渐揭示在他们面前的前辈人的复杂关系,则从陌生到理解。根于此,也就发生着一系列的风波,有着属于他们的爱与恨、喜与忧。

高如风、孟芊芊这代人的暮年来到了,俞浪行在战争中受伤后活了下来,有了新的家庭,他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退休,他的一双儿女艰难地认了父亲。经过岁月的洗礼并相知相伴的高如风与孟芊芊终于结婚,而高如风的妻子也与现实和解,去过自己的生活。高如风作为地下党员的身份得到证明,加在他头上的一切污蔑之词烟消云散,孟芊芊的子女与其他青年们一同进入大学,显示着新时代的生机和风貌。

中老年的孟芊芊随着身体的复元,古曲乐谱从记忆深处浮现上来,一部失传的古典音乐曲谱得以重现人间,而高如风经数十年研究写成的《盐史》也将出版问世,小说至此“曲终奏雅”。

在小说这样的主体存在中,作者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泰州的方方面面有机融进,可见做过一番深入研究,给小说增添着地方文化风彩,是做得细心而成功的。


(作者:沙黑,作家,一级编剧)


延伸阅读:

《蘸火记》: 一曲淬火不熄的红色长歌(马兵)

写下在战火中成长的英雄少年——读近期抗战题材长篇儿童小说(韩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