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文

党的文艺思想发展与历史经验:光辉艰辛的开拓与建设(路侃)

2021-07-0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路侃 收藏

光辉艰辛的开拓与建设

——党的文艺思想发展与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从一开始就与五四新文化联系在一起,它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发展和救国为民精神一同启程,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切联系。其中,党对文艺思想的建设和发展,给中国现代文艺带来崭新方向、变革和范式,蕴含了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开拓发展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党提出和建设文艺思想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种人文思潮汹涌激荡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脱颖而出,给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开始以伟大动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党的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现代文艺发展的健康或曲折,都与主流文化是否全面准确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是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密切相关。

  在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原理和从中生成的革命文学主张同时出现在文坛,给文学界巨大影响。回望历史,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文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对中国现代文艺主流方向产生了引领性巨大影响,在革命和文学实践中涌现并凝聚了一批文艺理论骨干,开始形成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艺人民性主流方向的政治基础。

  党成熟的文艺思想形成发展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认识的科学、全面、准确的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道发展。一系列重大和科学的文艺思想的提出、调整、完善,都深厚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影响,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实践,包括文艺实践变化的影响,文艺思想内涵的科学性不断趋于丰富、全面,不断符合社会与文化发展实际。而“文革”内乱造成文化浩劫,则是在指导思想上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在实践上背离了中国实际国情。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引领中,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许多重大发展,特别是关于文艺根本方向、尊重文艺规律、重在创造创新和党的文化领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基本理论、艺术理论、创作理论、文艺评论也逐步完整、丰富,涌现出几代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形成中国现代文艺的一大创造。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赵维国)

  二、把文艺作为党的事业和社会发展大局的一部分

  党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实现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的一部分。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学认识更多与革命斗争需要相联系,从中初现文艺大局观的端倪。1936年,党领导的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几年后,毛泽东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中说,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明确将文艺和革命大局联系在一起。

  在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提出了文艺的性质宗旨、主客体关系、形式与内容、评价标准、批判继承、文艺的功能等马克思主义重要文艺思想,完整提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这些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革命文艺的实际紧密联系,表现了鲜明的文艺大局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基于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祝词中提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并首次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真正成为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复兴大局的一部分,文艺的大局观开始从政治走向全面的国家建设大局。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到2035年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等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文化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文艺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都体现了文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更好更大的承担。

  改革开放后,党的一系列文艺大局观思想相互联系贯通、不断发展,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转型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文艺大局观开始从意识形态与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向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转变,也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和文化思想的一种贡献,体现了党的政治文化视野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其中也包含了十分重要的实事求是要义,即对文艺与大局关系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大局的正确认识上,防止文艺位置认识上的政治偏向或物质偏向。

  在文艺大局观影响下,我国现当代文艺的情怀与境界、内涵与风格、文艺家个人与整体、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活力与创新才华,出现了不同于过去的巨大提升。

  三、确立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根本方向——为人民服务

  现代文艺的开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观形成的开始。党建立和发展的文艺思想核心是确立了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根本方向——为人民服务。新中国历史中间或有曲折,但总体方向是围绕这个根本不断丰富发展。毛泽东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首次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核心围绕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鲜明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以后新中国党的文艺思想发展沿革始终持续在这个根本方向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完整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使文艺为人民与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统一起来。

  坚持“二为”方向,体现了党的文艺观与党的根本宗旨的一致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特征,人民的伟大实践也是党的文化思想来源。因而坚持“二为”,“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与人民、与祖国的密切关系从此不仅是文艺家个人的倾向和行动,更是社会性的主导价值。

  坚持“二为”方向,不仅具有社会的、政治的价值,也是对经济文化生产方式变化的积极顺应,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带来文化发展活力的更大释放。“二为”提出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是文艺生产力最有活力、最具规模、最有成就的时期,也是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大发展的时期。

  “二为”方向带来文艺与社会关系的全新变化。其内涵包括: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人民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艺表现的主体,人民是文艺的接受者,也是文艺的评判者,人民对文艺的精神需求和期望在不断提高,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更加自觉地密切,文艺对人民的精神提升作用也日益重要,文艺的价值实现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了精神生产的科学定位。

  “二为”方向对中国现代文艺的风格和社会作用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文艺的民族化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民间形式书写,扩大为更为广阔丰富的体现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呈现出中国和现代、中国和世界的交融,形式与内容的全新表达。同时,“二为”使文艺家的创作积极性和人民的社会凝聚力大大增强。文艺家感受到比“文艺为政治服务”更广阔的创作领域,文艺的人民价值观凝聚了广大人民的共情。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具体地丰富发展了文艺的人民方向的实践性。

  四、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现代性

  党的文艺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在不断完善发展中使社会主义的文化现代性成为现实的和成功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提供了富有感召力的文化支持,它影响下的中国文艺也对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做出艺术的独特探索和建设。

  在党的文艺思想引领下,中国文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现代性,其显著特征是社会效益第一和多样统一的文化共同性。社会效益第一有效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和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文艺精神的消解。多样统一的文化共同性表现为广泛的共同目标与全体人、多样性的价值实现,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很多社会反响好的文艺佳作,都能看到其中一种突出的文化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不脱离现代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吸收人文主义现代性的有益成分,是在市场经济与开放多元、尊重个性下发展的现代文艺,注重全体人的和谐发展,形成精神性和物质性协调发展的新型文艺。

  党的文艺思想影响中国文艺形成了中国气派、价值观和现代性的统一,在内容与形式上把文艺的先进性、世界性、民族性完美结合起来,创造了超越旧民主主义现代性的文艺精神、话语和表现形式、文艺理论、文艺史观、评价标准、视野格局,并且实现了民主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壮大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局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一切有益东西,创造出中国气派,则成为文艺现代性的综合体现。

  五、坚持尊重文艺规律

  尊重文艺规律,是党在百年文化领导实践中,历经曲折得到的科学认识和宝贵经验。尊重文艺规律,就是承认文化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创造性表达,也是对文艺与社会的矛盾统一性和总体性的正确认识把握,既认识文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又明晰文艺自身的创造规律,在艺术创造的实现中实现文艺与社会相互影响的总体关系。

  尊重文艺规律最根本的理论根基是实事求是,是对文艺中教条主义的拒绝。在文艺规律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和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是对党的文艺思想极为重要的贡献。

  1951年至1956年间,毛泽东多次讲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1957年,毛泽东对“双百”方针作出充分的理论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并强调“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和贯彻的历史中,极大鼓舞了全国科学文化界,促进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产生。更重要的意义是,“双百”方针是建立在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形势的正确认识上,“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也是在对“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他们愿意为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正确判断上提出的,反映了正确思想建立于真实准确的国情认识基础上,反映了党在文化领域把握治国理政的规律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初心与信心。基于对文化领域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双百”方针的重要内涵是提出学术自由和鼓励创造。毛泽东反复讲过,艺术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的自由讨论和艺术实践去解决。“双百”方针的提出所遵循的唯物辩证法科学依据,其中的实事求是思想精神和科学内涵,长期延续在党的文艺思想中,至今仍然具有光辉的指导意义。

  在许多文艺家的记忆里,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最鲜明、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直接、明确地论述了必须尊重文艺规律。其中特别指出,必须尊重文艺家的个人创造精神,党对文艺的领导“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优秀作品。这些论述划清了党的文艺思想与“文革”中简单工具论的界限,重建文艺意识形态的审美主动性,实质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回归,解放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力。此后,尊重文艺规律一直成为党的文艺思想的基本方针。在尊重文艺规律的共识下,文艺的“文学性”“艺术性”全面回归、广泛发展,出现了文艺生产力的大解放,文艺创造力的大繁荣,文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新贡献,并且发展出文艺的问题区分、法治要求、市场规则、体制改革、行业自律、德艺双馨等全面的辩证认识。

  尊重艺术规律在根本上体现的是党对客观实际、客观规律的遵循,是对繁荣发展科学文化的信心。相对于苏联文艺管理的失误教训,尊重艺术规律更是对社会主义文艺成功发展的伟大贡献。

  六、坚持建设性的文艺工作主线

  党的全部文艺主张和思想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建设主线,坚持建设性是党开拓中国道路,特别是新中国文化实践的重要而宝贵经验。

  建设性首先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创作自由和艺术民主。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明确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全面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时,他又反复说明这个主张,用来促进文化建设及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护创作自由和艺术民主的建设性思想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的自由自觉的精神活动,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文艺上的体现。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社会时说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党的文艺建设性思想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

  坚持建设性的主要内容是鼓励文艺界和全社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整个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和成功原因就在于创造性和创新性,其中文艺同样具有这个特点。毛泽东特别提倡艺术要有更多“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声疾呼:“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在党的理论创新精神引领下,坚持创新、鼓励创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其中的文艺也在人民情怀、美学形式、艺术媒介、文艺产业等方面有了跨越性的提升。

  建设性的核心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文艺效果和社会效益,是建设性的灵魂要义。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提出,检验作家的主观愿望是否正确,要“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说明了文艺建设的目的标准。社会效益第一也成为党中央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始终强调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又一次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了文艺建设性的正确方向,并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产生有益影响,社会人际的风雨和顺总要受到文艺传达内容的潜移默化影响。

  建设性促进中国文艺不断开拓新格局、提升新高度,在百年优秀作品的接续创造和传播中,形成波澜壮阔、群星灿烂的时代诗史,丰富发展新的文艺样态,开阔提升人们的精神眼界和美学品位,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文化自信。

  七、在开放、改革和发展中保持文化先进性

  党的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表现出积极的开放态度,表现为在广泛的批判吸收中实现中国化创造。既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故步自封,也不搞“全盘西化”,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人类文化一切有益的东西,努力创造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

  开放的文艺思想表现出明确的目标原则,即一切吸收立足于有利于“二为”方向,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并坚持从建设性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原则出发。

  当代中国文艺对世界文化的吸收是非常广泛的,从文艺经典、学术思想、文艺形式、当下作品,到文艺产业、文艺技术、媒介变革、人才自由流动,大量在世界有影响的文艺被介绍、选择、借鉴、再创造。实践证明,开放的文艺在文化上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提供了更多精神资源、新的思考视角、情感凝聚和美好人性的帮助,使其内涵更加丰满、完善,更少一些片面和挫折。

  开放的文艺又表现为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坚持文艺改革,在改革中焕发文艺新的生机活力。文学、戏曲、美术、曲艺等门类的理论更新、形式变革、内容变革,都有非常典型的成功表现。

  在开放的世界,中国文艺在开放中知己知彼,发扬优势,借鉴有益,创造中国特色,实现了文艺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积极贡献。

  八、繁荣与管理:从曲折走向科学的思想实践

  党的文艺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内容是建立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其中贯穿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原则,正确区分和处理不同性质矛盾的原则,坚持尊重科学、依法管理和行业自律的机制,避免西方和苏联文艺管理中的教训失误,不断探索完善,逐步走向科学。其重要内容包括:

  第一,提倡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社会效果的统一。这种提倡逐步从纪律的、组织的要求过渡到尊重艺术规律的、专业的和法制的规范,使文艺的社会责任观从自发走向自觉,其中文艺评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在文艺评价标准上不断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概念化倾向”,强调“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强调把思想性、艺术性,把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从而把文艺的意识形态原则和保障审美创造统一起来。

  第三,提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两个效益的关系反映了文艺的价值应该如何实现,实质反映的是文艺和社会、人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两个效益”的思想对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世界文艺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贡献。它廓清了精神产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确保作为精神文化的文艺对社会稳定、社会制度的正面意义,突出了文艺提升人们精神世界的首要作用。

  第四,实现文艺管理与人才创造的统一。文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文艺生产关系,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促进文艺健康发展。特别是其中包括了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共赢理念,即在强调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肯定文艺家的自我价值,吸引文艺家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使人的管理思想与人才创造统一起来。这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文艺贡献。

  百年征程,光辉而艰辛;新的时代,任重而道远。党的文艺思想和中国文艺必将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路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文艺评论网·路侃专页

  关于电影叙事的精神选择:平凡的共鸣与超凡的激励(路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