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新大众文艺的“三变”(江飞)

2025-06-3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江飞 收藏

新大众文艺是数智时代的文艺新形态,是新时代文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显示文化创造力的重要的文艺实践。我认为,这一命题至少蕴含了新时代文艺发展进程中的“三变”。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网,摄影:朱明飞

一是文艺创作主体之变,即大众由被动的接受者、被启蒙者、被代言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这可谓“新大众”。也就是说,人人皆可创作,人人皆是创作主体,由此带来两个方面的新样态:一方面跨界创作成为常态,另一方面“素人创作”备受瞩目。比如,歌手邓紫棋从音乐领域跨界文学领域,创作完成了20万字长篇科幻小说《启示路》;再比如,正在崛起为新创作主体的东莞素人写作群,他们从事烧烤工、清洁工等各种不同职业,通过QQ空间、创作App等实现文艺创作与互动。此前,“外卖诗人”王计兵、“沂蒙二姐”吕玉霞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以朴素真挚的语言,书写自身独特的生活感悟,已经成为大众写作的“时代先锋”。相较于专业作家的创作,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更加平民化、业余化,而他们创作的内容则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和百姓冷暖,而且还能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密切互动,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的壁垒,彰显出创作民主化、生活化、共享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正如评论家李敬泽所说,“任何个人创造都只有在广大人群中才能真正实现,以普遍的想象、情感和价值,实现人和人、人和世界的连接,由此召唤和凝聚起共同体,这是文艺的基本功能”。新大众创作主体的形成,激发了人民大众的创作潜力,为重新定义文艺创作、为建构真正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艺共同体”提供了可能。

二是文艺生产传播方式之变,即由传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形式,变为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共生共建的融媒体,这可谓“新媒介”。事实上,媒介是永恒流动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新媒介,技术更迭对生产传播生态的嵌入,不断赋予“新媒介”以新的内涵。在当前技术背景下,新媒介呈现出深度融合性和数字交往性的特征。由此,新媒介必然催生出新兴的文化生产传播模式,必然推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必然孕育“媒介化的人”和“媒介化的文艺”,人与媒介、文艺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深化,甚至整个社会已经变成一个深度媒介化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化生存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新大众文艺正是社会、文艺和人深度媒介化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度融合性和数字交往性的新媒介,使新大众文艺的生产传播不再停留于静态单一的、受众有限的纸质印刷媒介,作为“自媒体”而存在的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享受着“深度媒介化”的福利,并深刻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介进行创作与传播。他们利用豆包、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融合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模态表现形式,制作生活记录类视频、视频直播、微电影、微短剧等,借助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各种大众传播平台,探索出一条在数字化、网络化空间中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乃至全球化传播的智能传播样态。总之,人机协作的新媒介生产传播模式为新大众实现作者和读者的交互融合、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是文艺形态之变。“文艺大众化”的历程贯穿着整个20世纪,可以说文艺大众化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流。从20世纪20年代“大众文艺”概念的提出,到30年代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从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为人民大众”的倡导,再到50年代以后“人民文艺”的主导地位,以及80年代以来通俗文艺、网络文艺的多元探索和不断创新,百年中国文艺创造了文艺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取得了骄人的创作成绩。而“新大众文艺”这个概念也正是从当下人民大众文艺生活的巨大新变中来,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文艺大众化”的接续和发展,是新时代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必然结果。就创作内容来看,新大众文艺更加贴近个体生命,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和世俗人情,也更能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心理与价值诉求,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想象力。这种叙事似乎更合乎“微时代”的期待视野和微视听的文艺规律,因而更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与互动。

总之,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凭借新媒介的加持,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新时代的文艺形态和文艺景观。当然也毋庸置疑,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有时过于追求“短平快”和流量,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输出媚俗化内容,或过分追求爽感和快速消费而过于娱乐化,因此导致文艺作品泥沙俱下,存在数量大、精品少,同质化严重,缺乏思想性等问题。因此,要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必须做到积极鼓励和合理监督,保护和发挥好大众的创作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推动专业文艺家与大众创作者的互动交流,尤其要发挥好文艺评论家批评引导的作用,建设文艺创作的良好生态,共同营造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的大众文艺新境界。


(作者:江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徽剧《刘铭传》:用时间和心血浇灌的守正创新之剧(江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鳄鱼”(江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