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意蕴

2023-07-0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彭文祥 收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就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价值目标和世界意义等进行了深刻阐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思想结晶,蕴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当代发展和新飞跃。在文艺和审美的领域,伴随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所寓含的特性、要求、价值等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审美转换,投射、凝聚在文学艺术的审美表意系统之中,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体验、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价值理想等带来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在审美关系与现实生活关系的紧密关联中,中国式现代化日益显现丰富、深刻的美学意蕴,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生产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规定。在现代化理论的知识谱系中,以“现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语义紧密相关、意义错综复杂的词丛,包括现代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实践表明,作为历史性范畴,现代化、现代性之类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尽相同的意涵。在文艺和审美的领域,审美现代性(或艺术现代性、文化现代性)意味着一种“现代”的特征和属性,是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及其结果在审美维度的显现和表征。显然,不同的现代化带来不同的审美现代性。特别是在价值、功能上,西方现代化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多指一种与社会现代性(或工具现代性、资产阶级现代性)相对的张力性存在,具有鲜明的批判、否定色彩,其功能突出表现为“反思—批判性”。事实上,此一特性体现在一大批西方美学家、思想家的论述之中,也体现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富于批判性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精神之中。然而,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意涵、价值规定性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义理相通,维护、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是其基本要求,其功能突出表现为“反思—协同性”:一方面,它既反思传统性,又反思现代性,并使审美表意在这双重维度获得绵延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烛照中,它辩证对待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并突显审美表意的社会协同功能。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美学维度切入当代文艺实践和发展的核心,使中国式审美现代性成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鲜明标识,既体现了审美观照的统摄性,又表明了自身意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中国式现代化突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和任务。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践表明,一个时代的文艺经典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特征;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一方面,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另一方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时至今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必然要自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发挥其审美的巨大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意旨、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要求渊源有自、一脉相传。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艺必然要充分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涵,并在新的高度展现新的气象和新的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寓含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的特征和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历史使命、立足新的时代、秉持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突出问题导向、揭示文艺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涉及文艺精神、文艺价值、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传播、文艺产业、文艺传承、文艺创新、文艺管理、文艺人才等诸多方面。从创新发展的维度看,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文艺实践的美学结晶,是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块“整钢”的系统性、总体性上看,这些重要论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蕴含着文艺创作生产的丰富内容。比如,时代性、人民中心论、传承说、创新论、中外文艺互鉴观等。可以说,在丰富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如同串珠红线,其寓含的精神意旨渗透、贯穿在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并为文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提供了思想指导、指明了价值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文艺表征未来的能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作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现代化的新路,同时,还以特色鲜明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开创了文艺发展的新境界。相比之下,如果说,以往的美学多关注美是什么、美从何处来等问题,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范式则强化美有何用处,或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这一核心议题。其中,有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艺术等精神生产部门的“相敌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文艺与经济基础、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促进、协同的关系。特别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社会主义文艺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观念来理解、把握现实生活,来探索、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并将较大的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生动性、丰富性结合起来,呈现历史深处那些不断创新的动力所标识的发展脉络和趋向。诚然,中国式现代化仍处于发展、完善之中,社会主义文艺表征未来的能力也处于增强、提升之中,但走向中国的“现代”已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必然,也是我们可以意识的历史内容。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为观察文艺的现代发展提供了一扇窗口,同时,社会主义文艺表征未来的能力也成为了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性、创造性和未来性发展程度与水平的审美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重塑中外文艺交流互鉴的价值基础。作为富有创造力的原创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的历史脉络、推进路径、评价指标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在实践进程中,它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表明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为人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文艺和审美的领域,一方面,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价值观日益成为现代化、现代性相关思考中的核心议题,甚至可以说,在比较的维度,现代化、现代性问题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象征行为和情感表达形式,文艺的聚焦点是人生的“意义”,其“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特殊性更多地寓于价值论,而不是认识论。由此观之,在价值论的哲学基座上并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耦合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外文艺交流互鉴中日益扮演着重塑乃至再造价值基础的重要角色,并激发、生成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多样可能性。这体现在观念上,更寓于实践中:一是唯西方马首是瞻的价值标准已是陈年往事;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寓含的价值内容必然要纳入考量。特别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而成为了新的价值共识,并于实践的两个向度中呈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个梯度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实践表明,在价值基础的重塑和再造中,一方面,中国文艺既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为世界贡献寓含中国经验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文艺作为“世界语言”的特殊意义,作为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间相互理解、沟通心灵的纽带作用得以极大彰显,并因审美的无功利性而呈现普遍、深刻的典型意义,为其他领域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通过对价值基础的重塑和再造,中国式现代化搭建了中外文艺交流互鉴的新桥梁、开创了中外文艺交流互鉴的新生面,同时,伴随中外交流互鉴的有效展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充分意义”也得以有效展现,并成其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深刻的美学意蕴,不仅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生产提供了价值引领,还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现代性的嚆矢、振翮

自觉推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

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风格趋向和价值取向评析(彭文祥 王万玲)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