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文艺创作中的辩证思维(徐粤春)

2022-02-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徐粤春 收藏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

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中国评协代表团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包恩泽摄)

文艺创作中的辩证思维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从哲学层面回答了文艺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

历史大势与生活质感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感受历史脉搏,探究历史规律,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用文艺的笔触将不朽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融化在时代的潮流中,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总书记同时指出,“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恰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文艺的宏大叙事中必须蕴含生动的细部描写,要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冷暖悲欢,标刻个体特征和生活底色。那些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个体和那些微小的、生动的、鲜活的质素构成了活泼泼的艺术世间。电视剧《大江大河》既描绘了改革开放的壮阔画卷,也抒写了宋运辉等小人物的情感命运,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电影《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影片既全面还原了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饱含温情刻画了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燃点”与“泪点”写就荡气回肠。

基因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传统是文化的根脉,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传统不是历史,而是存在于当下的现实。把握基因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当如探寻流之于源的奥义,把传承与创新统一于现实,既要汲取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所蕴含的力量,又要积蕴“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勇气,努力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近年来,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媒介的碰撞,展现了基因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的多重可能性,《中国诗词大会》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传统文化意象,将诗文、图画、影像相结合,使古老的诗歌重回现代文化生态之中;《典籍里的中国》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方式,让传统典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让古老而瑰丽的文化密码清晰了起来,国风、国潮、国韵已成为中国文艺新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焕发出时代生机,走进寻常百姓家。

承载形式与呈现内容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当今时代,文艺新技术滚滚而来,文艺新类型层出不穷,文艺新形态大量涌现,文艺的生产形式、方式方法出现许多新特点,带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关于未来的无限想象,也给一些艺术创作的观念和实践带来恐慌和失据。但无论社会、时代、技术如何发展,艺术终归要回到其自身的目的性上来,过分倚赖技术手段、被媒介发展拖着走的文艺,只能徒有形式、缺乏内容。生活依然是创作不竭的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自我、寻求共鸣的文艺的本性没有变,决定文艺的思想内涵、精神高度、审美价值的衡量标准没有变,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路径没有变。总书记关于文艺的形式和内容的辩证论述,有针对性地解答了当前创作中的困惑,具有指点迷津、反拨错误创作倾向的重大意义。

民族自信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任何一种文艺都具有其民族身份和文化标识。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有效的文化交流,才能赢得真诚的文化尊重。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作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英国现代社会学家赫伯特•里德在其《艺术的真谛》一书中曾断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享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唐诗宋词的格律、京剧昆曲的唱腔、书法绘画的文脉向世人展现出也正在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审美无国界、情感有共鸣,文艺还具有缝合文化差异、填补意识形态鸿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价值。寻求艺术作品中激发个体情感的深切表现,启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是文艺作品能够成功的关键,也是提升文艺作品国际传播能力的重点。近年来,在“走出去工程”的助推下,众多制作精良、类型多元、贴近现实的中国影视剧频频“出海”,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就是很好的例证。

主体人格与艺术品格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文艺创作是培根铸魂的事业,文艺工作者是社会聚光灯下的群体,有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才有铸就文艺高峰的广阔天地;有心怀“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才有跑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属于文艺这一棒的使命担当。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术家的才情、学识与其作品的审美品格密不可分,艺术家的品行、志向与其作品的成就价值密切相关,因此才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屈原坚守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操,方能写就《楚辞》;岳飞怀抱精忠报国的孤胆赤诚,才能写出《满江红》;常香玉坚持“戏比天大”的从业理念,才能塑造出令人永久品味的艺术形象;牛犇矢志不渝追求进步,在从艺做人上成为业界表率。总书记关于主体人格与艺术品格的辩证论述,继承中华美学精神,焕发当代中国文艺的时代光彩,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行风建设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郭沫若曾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疾呼:“没有辩证唯物论的观念,连‘国故’都不好让你们轻谈。”立足当下,唯物辩证法仍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指引我们在差异中寻共识,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对立统一中管窥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总第76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一)(“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目录

  徐粤春:展现“啄木鸟杯”推优活动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锚定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历史坐标(徐粤春)

  徐粤春:聚焦“做人的工作” 汇聚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的强大力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