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中华美育精神在文明碰撞中的“再创造”(王杰 高晓芳)

2020-08-3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王杰 高晓芳 收藏

  编者按: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本期特刊发陈振濂、高建平、王杰、金雅、宋修见等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撰写的文章,以期把文艺界和学术界关于中华美育精神的研究引向深入。

中华美育精神在文明碰撞中的“再创造”

  内容摘要:从2019年底开始暴发,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成为世界现代史上一个重要“拐点”。此次重大疫情引发的全球性的人道主义危机,即当代人之间的信任的缺失以及如何重建这种信任的基础,是当代人文学科以及美学关注的问题。中华美育传统和基本内涵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被“再创造”,并呈现在当代艺术中,这既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审美革命出现的基础,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中华美育精神 现代性 审美革命 文化交流 民族复兴

摄影:张励(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2020年开年以来,人类社会遇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重大的社会事件,这就是从2019年底开始暴发,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正在成为世界现代史上一个重要“拐点”。此次重大疫情引发的全球性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认同危机、信任危机等共同凸显了当代社会的一个严重悖论:在全球化已经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一方面,全人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都呈现出高度的合作和一体化;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越来越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深入的交流。当代人之间的信任的缺失以及如何重建这种信任的基础,成为了当代人文学科以及美学关注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个现实的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努力从社会和文化的不同方面打破现代性的悖论,就格外引人注目。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切实有效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在新修订的《教育法》中也增加了对美育的要求,把美育提升到与德智体相同的地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美育工作进行部署和论述。[2]

  在理论的意义上,自启蒙主义以来,欧洲的美学就研究且论证了人类审美认同的共同基础,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那里,审美教育是资产阶级获得领导权的重要内容。[3]20世纪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共同文化的建设及其基础也在雷蒙德•威廉斯、理查•霍加特等人文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论述。在近现代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审美交流,而审美交流的基础是审美认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视域里,美育问题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也是一个主体再生产的问题。一方面,审美教育是一个通过个体的提升来达到与社会相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又是唤起个体的文化解放和促进人格升华的一个过程。对审美意识形态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文化共同体以促进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指涉着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辩证特征决定着审美教育的复杂性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基础,从中华美育精神传统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再创造的角度出发,阐述中华美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论证当代社会生活中审美革命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论证当代中国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王杰 高晓芳 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8期(总第59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8期目录

  王杰谈《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阐发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经验

  “文学”是什么?——读《“文学”概念史》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