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展览(于洋)

2025-09-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于洋 收藏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展演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文艺展演行业在政策支持与技术驱动下蓬勃发展,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文艺展演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着文艺展演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为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围绕“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展演”这一主题,约请文艺评论家、创作者撰写系列文艺评论文章,以期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加强评创结合,凝聚行业共识,为文艺展演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助力与实践路径。本期“艺见”刊发8篇文章,以飨读者。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展览

于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

什么样的艺术展览可以称得上是好展览?什么样的美术馆能适应当下时代的需要?什么样的策展能够满足专业观众与社会大众的双重需求?美术展览如何在美术馆的“方盒子”空间施展能量、更有效地实现公共教育与社会美育?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下艺术界与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图像时代和媒体时代,好的艺术展览愈发呈现出复合性、多元性的特质,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以专业品质引导大众的审美接受,成为一种跨媒介、跨社群、跨领域的社会文化实践。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当下大众文艺生态,我认为,成为好展览的必备要素,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好展览要有“口碑”。“口碑”来自观众的评价反馈与走进美术馆的“具身投票”。好展览首先要“好看”,能悦目、能被看懂、有新意、耐回味,同时需符合美术展览的自身规律,揭示艺术本体价值,发挥美育功能。具体而言,好展览要做到在审美感受上引起共鸣,在创意策划上不落俗套,在美育宣教上润物无声。一方面,观展的“共鸣”主要来自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对于观众审美经验的唤起与触动;另一方面,优秀的展览公教活动在持续放大观众审美感受的同时,也会围绕展览主题进行艺术常识的普及与延展。从本质上说,通过视觉艺术作品的展陈和相关配套活动,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审美感受,并引导其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甚至创作实践的升华,是艺术展览的终极目标。

为了鼓励各地美术馆多出好展览、培养更多优秀策展人才,相关管理部门和专业平台也开展了诸多评优举措,如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都对艺术展览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建设作用。

“求真绘魂——纪念徐悲鸿诞辰130周年特展”现场图(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微信公号)

其二,好展览要破圈,但需以视觉艺术本体的呈现与发掘为核心。近年来,随着融媒体时代的纵深发展,各类互动性、参与式、沉浸式的艺术展览越来越多,特别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周末看展览”已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时尚。既然当下展览已经面向广大社会受众,特别是都市青年群体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观展群体,就势必要求展览突破专业圈,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与媒体前沿文化之间寻求交汇点。这类展览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一些展览注重多媒体呈现与沉浸体验以吸引更多受众,但也往往在起初为观众营造出新奇观感与酷炫体验之后,便陷入媒介泛滥、形式单一,以及套路化与同质化的窘境。

如何在展陈搭建、展览动线创新创意的前提下,更好发掘视觉艺术的本质规律,以实现“大美术”的突围;如何在作品与文献、展厅与观众、学术与运营的关系之间找到平衡,做到展览内容“走心”、观众观感“会心”、展厅设置“贴心”,仍然是一个好展览必须考虑的因素。

其三,好展览需要精心策划,但要以展览品质和观众接受度为前提。观众的观展口味、审美需求、价值认同都在与时俱进,策展人首先应该成为该领域、该专题的研究者乃至专家,在此前提下才能实现对展览内容的深度拓展与准确传达,进而使主题形象设计、展览单元的设置和阐释达到契合完善与自圆其说的效果。好的策展人应具备“导演”般的综合能力,擅长协调展览诸多环节的台前幕后的工作,巧妙编排展览内容;应扮演“摆渡者”的角色,擅长把“行话”转换成“白话”,生动准确地表述出来;应肩负“启蒙者”的使命,擅长面对广大社会受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既能耐心导读又避免说教味。这就需要好的策展人具备换位思考和逆向思维能力,明白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展览、习惯怎样看展览、希望从展览中获得哪些信息与收获,同时能够通过与之契合的方法,实现艺术作品的“编码”和展厅的“造境”。

关于策展的方向、力度与定位,美术理论界和策展界曾有“强策展”与“弱策展”之辩。这提示我们,好的策展人应具备自省与自觉的意识:一方面要以艺术作品为中心,锤炼自身运用视觉艺术讲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须警惕策展理念的自说自话与佶屈聱牙的观念阐释。好的策展人如同导演,不应时时凸显“存在感”,而应隐匿于作品和艺术家之后,通过展览整体显现自身价值。

总而言之,一个展览要真正做到行家叫好、观众叫座,实现艺术上的严肃与趣味上的亲民相统一,绝非易事。只有经过长期积淀、多方协调,加上不懈坚持和睿智取舍,才能成就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既见筋骨又含温度的好展览——它既能为广大观众奉献艺术飨宴,也能为这个时代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延伸阅读:

戏曲展演如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王廷信)

细分曲艺演出类型 深化艺术创新机制(鲍震培)

剧场·在场·市场:杂技展演破圈在“技”(马琳)

构建健康向上的文艺展演生态(周可)

文艺展演如何与文艺创作形成良性互动(魏德泮)

切莫将自己弄丢了——谈谈中国摄影人的主体性建构(唐东平)

书法展览中的“纠结”与破解(杨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