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细分曲艺演出类型 深化艺术创新机制(鲍震培)

2025-09-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鲍震培 收藏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展演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文艺展演行业在政策支持与技术驱动下蓬勃发展,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文艺展演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着文艺展演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为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围绕“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展演”这一主题,约请文艺评论家、创作者撰写系列文艺评论文章,以期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加强评创结合,凝聚行业共识,为文艺展演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助力与实践路径。本期“艺见”刊发8篇文章,以飨读者。

细分曲艺演出类型 深化艺术创新机制

鲍震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说唱曲艺是广大群众熟悉而喜爱的艺术形式。我国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线上线下演出形式多样。目前线下的曲艺演出,主要分为周期性或纪念性曲艺展演、驻场商业演出和公益惠民演出三种模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突破创作瓶颈

文艺展演大多由政府或行业主导组织,具有价值引领、主题创新与社会动员的功能和作用,构建起中国特色演艺制度化运作体系。当下曲艺展演大致可分为四类:全国范围内汇集多个曲种的综合性展演,如中国曲艺节、“牡丹奖”展演等;以地域为范围举办的综合性展演,如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部六省曲艺展演以及北京曲艺周、津门曲荟等;聚焦单一曲种的展演,如全国优秀相声小品展演、评弹艺术节等;此外还有主题展演,如非遗曲艺周、“包公杯”反腐倡廉作品展演等。

诚然,我国曲艺展演已形成常态化、周期性、品牌化的优势,然而从观众满意度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节目形式单一、表现手法陈旧等。创作上长期存在“有韵新闻”、简单说教,而与观众缺乏共情。舞美上过度依赖“声光电”,干扰演员表演和观众的专注欣赏。对节目时长“一刀切”,造成演员仓促赶台词、顾不上对人物精雕细刻,而且限时对曲艺擅长“讲故事”的本体特征有所损害。笔者曾见到一台赛事展演中仅有一个故事型节目,而大多数奖项被非叙事型曲艺包揽的情况。有的受邀“大咖”在不同场合重复演出同一个作品,这种表演即使再好也难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尽管笔者所述以上情形不见得全出现在一次展演中,但确实普遍存在。究其症结,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文艺展演在国有化文艺体制下形成,体现了自上而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也容易异化为“成本病”。由于各地区经济实力不一,致使投入少的地区作品创新力不足,而投入多的地区却可能忽视“为谁演”的问题。其二,有的基层团体较少进行业务性演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种赛事中,脱离受众的反馈,即使拿了“奖杯”,也未必获得“口碑”,难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市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是曲艺发展的根本动力。

曲艺素来贴近生活,以人民性为导向,其创作更需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若能发扬陕北说书盲艺人韩起祥创作《看大桥》的精神,何愁写不出大众喜爱的好作品?近年来,中国曲协以“牡丹奖”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通过语言类精品创作工程等项目,着力突破创作“瓶颈”,实现了创作与演出的良性互动。

“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上,多元素京东说唱《飘YOUNG“京”行曲》(图片来源:“北京曲艺家协会”微信公号)

推动商演融入生活深化惠演服务人民

如果我们把文艺展演比喻为盛宴大餐,那么商业演出便如一日三餐,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曲艺商业演出一般在中小型剧场进行,有时也在大型剧场举办主题专场演出。相声、快板、二人转、四川评书等常年活跃在各地茶园书场。而新兴的曲艺业态如郑州“喷空”剧场、脱口秀,以及河南坠子、莲花落等深入城乡的民间小型演出,亦可视为商演。笔者今夏在山西忻州看到一场户外演出,男女唢呐手吹奏二人台《打金钱》等,镇上居民纷纷围观欣赏。自勾栏瓦舍形成以来,市井说唱表演便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消闲娱乐生活,体现着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群众想看曲艺演出却看不到,有的曲种观众老龄化现象明显,有的地方观众热衷于“免费观演”……对此,天津市采用文惠卡政府补贴的方式,让广大群众看得起、愿消费。有人认为,部分商业演出因缺乏创新而过度依赖传统的套路,为追求经济效益,其内容难免流于低俗。但天津谦祥益文苑、名流茶馆等积极鼓励相声原创,不断推出新内容,减少同质化与低俗化,给相声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针对鼓曲演出曲目偏少的问题,某著名鼓曲社要求演员挖掘整理“老活”“冷活”,保证一个演出季内每次曲目不重样。在国家促进演出经济带动文旅消费政策的支持下,曲艺商演正逐步走向复兴和繁荣。

公益惠民演出最能体现曲艺的“轻骑兵”特质。2025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要求,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快闪”沉浸式演出、曲艺名家新秀的鼓曲演出等,均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各地惠民演出活跃在公园景区、文化街区等场所,文旅部门通过引进各类曲艺演出以及开展数字化直播等形式丰富演出内容,现场观众的互动也提升了观演的幸福感。

曲艺作为既古老又现代的表演艺术形式,其生命力既依赖于经典作品的传承,也离不开新作品的创作及舞台实践的检验。刚刚落幕的“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集传承、创新与科技赋能于一体,其“新潮”“破圈”的特质吸引了年轻观众,也预示着未来曲艺演出的方向。

总之,曲艺院团及“文艺两新”要面向基层群众,以业务演出为根本,营造良好曲艺生态;在各类演出中积极整合创作、音乐、舞美等资源,探索“曲艺+现代化”创新,把优秀创新成果推广到惠民演出中,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延伸阅读:

戏曲展演如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王廷信)

剧场·在场·市场:杂技展演破圈在“技”(马琳)

构建健康向上的文艺展演生态(周可)

文艺展演如何与文艺创作形成良性互动(魏德泮)

切莫将自己弄丢了——谈谈中国摄影人的主体性建构(唐东平)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展览(于洋)

书法展览中的“纠结”与破解(杨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