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以又一次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文化发展(徐粤春)

2023-06-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徐粤春 收藏

编者按:近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先后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文艺的方向、目标、责任与使命,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约请数位文艺评论家、艺术家、新文艺组织代表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力量”为主题,自6月12日起以“艺见”发声平台连续推出,敬请关注。

以又一次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文化发展

徐粤春

思想解放是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阶段性跃升。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然会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深入系统阐述。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的思想理论准备,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突破。

一、中华民族的文明自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特性对中华文明进行精准概括。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蕴着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中华文明体现出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中华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对世界文明敞开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中华文明坚持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华文明形态的特征进行科学归纳和提炼,体现了中华民族自我认知的主动和成熟,对于凝聚全社会成员的认知共识、思想共识、价值共识、情感共识和行为共识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在理论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贡献,这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5月23日拍摄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内景。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作为人类文明精华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意义是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第二个结合”的科学阐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未来可行性,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必将成为我们未来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性达到了新高度。

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由于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军事、制度等全方位落后,一些社会成员对域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认知视角和交往姿态发生了从俯视到仰视的倾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一些社会成员对域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认知视角和交往姿态开始从仰视向平视回归。

202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些科学论断,把文化自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如何推进文化自信工作提出根本要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承载着文化自信的价值依托,生成并涵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形态,是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只有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破除西方中心论、西方优越论、文明替代论和文明冲突论,才能进行平等有效的文明交流互鉴。这就要求我们站稳中华立场,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实践的发展和成果,在与文化实践的互动中加强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前瞻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运用更具阐释力、影响力、引领力的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与此同时,应敞开文化心胸,推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积极吸收借鉴各国文化有益成分和先进成果,这其中避免不加分析辨别地生硬搬用西方理论,避免出现用西方文化理论剪裁中国文化实践的现象。

三、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方向路径越来越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在文艺繁荣发展中要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以文艺创作寻求激发个体情感的深切表现,缝合文化差异,启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风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使中国文艺得到世界范围更加广泛的理解、认同和喜爱,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繁荣发展文艺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是文化的根脉,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传统不是历史,而是存在于当下的现实。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当如探寻源之于流的奥义,把传承与创新统一于现实,既要汲取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所蕴含的力量,又要积蕴“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勇气,努力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5月23日拍摄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内景。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通过自己的学术探索、理论构建和评论实践,为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贡献。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徐粤春专页

这还原历史的文学切片,叫《家山》(徐粤春)

创新赓续千年文脉 科技赋能万卷丹青(徐粤春)

创新性与中国文学的“日新”精神(傅道彬)

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田沁鑫)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