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立足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范玉刚)

2023-06-2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范玉刚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时代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方位,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将展现怎样的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形象?在砥砺奋进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图片选自纪录片《大泰山》)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阐释及其立场选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启示我们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性,又要以开放的“天下”胸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中华文化本位,尊重中华文化的特性及其所蕴含的文明价值,以此在深刻反思中国发展处境和新的历史方位中,自觉强化独立自主的政治价值,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的思想精神基础。在国际体系中,一个缺失独立自主与明确清晰价值诉求的国家,往往会沦为“无所适从的国家”,从而失去国际地位和大国抱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是我们今天在世界舞台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今日之中国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大潮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立足中华文化本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其中依然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对于中华文化的特性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坚守。说到底,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有着自觉文明追求和使命担当的伟大民族,是胸怀天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巨大文明体,力求在民心相通和价值共享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民族,这使得中华民族有着明确的现代文明价值追求。也就是说,中华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现代文化视野,要有现代文明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在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中,置身现代文明视野的中华文化更有底气和自信,不仅能够审视自身发展,更能对西方文明形态展开批判和反思。在人类文明跃升的视野中,中国观世界与世界看中国的视界融合,使得中国崛起的意义获得了一种文明向度上的回应,也使得西方文明对中国的意义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中西文明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视”。“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平视世界”的自信,源自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源自世界潮流浩荡向前的“时与势”,也源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更源于已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华民族有着现代文明视野和现代文明价值追求。有着伟大文明传统的中国,必将是一个继续创造伟大现代文明的国家,并在世界舞台和全球秩序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路径

如何在契合人类文明跃升趋势中牢牢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向?中华文化所内蕴的对普遍文明价值的诉求及其在当今条件下的跃升,必然使其超越地域的、民族的而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种主导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成为其明确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给予我们以深刻启示,为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路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所焕发的重大思想价值。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文明的复兴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文化复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新的文明视野礼敬文化经典、重读经典、重构经典,既包括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考察,也包括对现代经典的体认与酌定。其实,这是一种有抱负的古今文化对话,也是一种文明连续性的精神链接,是从当代问题和现代文明视野出发的批判性重构。对于徘徊于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而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基因,坚定走文明型崛起之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对于世界而言是需要不断传播弘扬的文明理念,对于崛起的中国更是一种政治实践。崛起的中国越来越自信,不是为了建构霸权,而是以价值感召世界赢得广泛认同,中国有意愿而且有能力用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冲突。“第二个结合”是对形成这种能力的促进,更是这种文明理念的积极践行,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勇于创造中国理论的一条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作者:范玉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范玉刚)

以文脉赓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范玉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