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更好发挥文艺评论的“啄木鸟”功能

2025-06-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罗群 收藏

近日,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主办的《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4)》新书座谈会上,文丛作者马健、龙其林、师力斌、金浩、吴吕明、杨勇以及多位业界专家,围绕文艺评论工作的要义、文艺评论如何提质创新等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的“啄木鸟”功能,推动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强调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开展评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表示,要坚持扎根人民,始终服务人民,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期待,以通俗易懂的表达、鲜活生动的笔触、质朴清新的文风,推动文艺评论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精神文化世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教授马健认为,与一般的文艺作品相比,既具有文艺属性又具有科研产品属性的文艺评论能够发挥更为全面的社会功能。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文艺评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突出特征是站稳人民立场,即从人民利益出发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具体到文艺评论写作,评论者应当将评论文章写得通俗易懂,不写读者敬而远之的晦涩难懂文章。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吴吕明结合自己的创作、评论经验表示,文艺评论要致力于写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文章,避免花哨与晦涩的术语。

马健、吴吕明的看法受到与会专家认同,专家表示,文艺评论应该在专业与大众之间寻求平衡,在语言风格、形式样式等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认为,要努力寻找文艺评论的文体与文风,包括利用短评等形式,更大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以“啄木鸟文丛”中的《时代镜像:新时代国产影视剧观察》为例,强调评论写作在学术传承的深厚底蕴、精准到位的学理分析中融入真诚敏锐的审美体验,能够强化评论的感染力。

文艺评论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AI(人工智能)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副主任龙其林认为,AI时代,文艺评论家更应注重与文艺作品的直接相遇,不能仅从历史背景、知识资料等技术层面考虑问题,而应注重围绕独特的人性、人情和作品的细节、人物关系、情感关系进行分析,创造出一种兼具理性思考与情感分析、学术表征与新媒体风格的评论话语。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邓友女表示,作为出版机构,文联社将继续创新传播推广形式,探索短视频、播客和有声书等,让深度的学术思考以更轻盈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与会专家认为,当今文艺评论应强化总体性视野,在不同艺术门类及其评论实践的相互借鉴、对话中,推动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表示,文艺评论的总体性视野意味着对近40年来专业化、媒介本体化导向的一种辩证超越与重构,要关注不同文艺形态所共在的结构性场域和共有的理论性命题,在尊重不同艺术媒介独特性的同时,在总体性的生产过程和媒介交互视野中探讨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认为,文艺评论可以联动各个艺术门类互通有无,互相补充、借鉴,共同发展,比较的视野、横向沟通整合的尝试也有利于深化当下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表示,当今时代面对的是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影像的多样态文本、从纸刊到电视再到网络的多渠道传播,因而需要新的批评特别是跨界的批评,从影像中看出诗意、从绘画谈建筑、从戏剧谈服装等,都需要新的知识、视野以及综合的视角。

与会专家表示,有效开展文艺评论工作,需要注重艺评现场,发扬批评精神,贴近艺术本体,敢于真话真言,好的批评应该是充满温情的、直言不讳的、引人向善的,而不是功利的、“圈子”的乃至胡搅蛮缠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央视剧评”主编杨珺结合《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4)》的出版谈道,“啄木鸟文丛”在理论建设方面体现出知识分子的学术担当,在西方文论强势话语中开辟出中国评论的自主性道路,其中多部著作的研究课题已经为多部文艺作品切实提供创作指导,在构建评论理论中国范式的同时,实现评论、创作双向赋能。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舞台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表示,自己的批评实践始终根植于创作、写作的经验,以舞蹈艺术本体为核心向外辐射。在舞蹈审美并不缺少基础内容的当下,如何延展深度体现舞蹈审美特点的创意,是创作和批评均应关注的问题。《书法》《书法研究》副主编、编审杨勇表示,传统评论模式的失语危机与西方话语体系下书法评论的“异化”构成了当下书法评论的双重困境。书法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蕴含着文化、观念、时代审美以及书写者的性情,应当呼吁脚踏实地、知人论世、贴近书法本体的评论视角和话语。


延伸阅读:

《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再发十部新书

纵览《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4)》新书10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