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国家公祭日丨美术作品镌刻南京大屠杀历史

2019-12-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陈彪 收藏

  2019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2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以立法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以来的第6个国家公祭日。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1937年12月13日起,日军在南京对中国同胞进行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犯下的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及对平民、战俘进行屠杀等,遇难者达30万人以上,令人震惊。

  “南京大屠杀”作为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受到美术家的关注。这一题材美术创作中,涌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作品,其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南京1937》等美术作品,以雕塑、油画、版画的方式着力表现这一历史事件,镌刻民族曾经的耻辱和血泪,更是警示大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

  这是吴为山2005年创作的大型纪念雕塑。雕塑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个主题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一幕幕场景。人物雕塑作品的视觉角度不同,有上仰、下视、左仰、右倾的动态角度,生动描绘了人物主体母亲、男子、军人等感人泪下的故事,系统展现了军民在历史苦难期间赤足于大地,满腔悲愤,向天控诉和呼号,勇敢抗战直至胜利的壮烈史诗。

  《家破人亡》主题雕塑以体量、形态、张力产生悲怆,以十余米高度铸就伟大母亲这一形象。作品似大写的人,伫立在门外。母亲用无力的双手托着遇难的幼子,向苍天悲号,屈辱而不屈。这一形象缩影展现了许许多多受难的母亲,更是蒙难祖国母亲的象征。

吴为山 《家破人亡》雕塑

  《逃难》主题雕塑着力塑造了难民面对日军血腥屠杀时极度惊恐的状态,展示了男子在逃难中寻求“生”的渴望,这是面对敌人的迫害时千千万万逃难者寻求庇护的真实写照。

吴为山 《逃难》雕塑

  《冤魂的呐喊》主题雕塑是一座被劈开的山尖,山顶右侧从夹缝里伸出的一只手直指天际,山体中被绳索捆绑的受难人群密不透风,终究难逃被屠杀的命运。作品通过刀砍、棒击、棍敲与手塑等并用手法,走近历史事件,雕刻凸显心灵伤痕,是民族苦难记忆,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罪证记录。

吴为山 《冤魂呐喊》雕塑

  《胜利之墙》主题雕塑有一堵120米长、8米高的墙,昂首吹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踏日军的钢刀和头盔,壮阔的“V”字形贯穿始终。寓意“胜利”(Victory的首字母)的“V”字形两侧,雕有咆哮不止的黄河和奔腾不息的长江,胜利的号角已经奏响,也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

吴为山 《胜利之墙》雕塑

  吴为山完成此作品后曾深情地写下诗句并铸刻于雕塑大型纪念碑体:“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二、《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油画

  这是许江、孙景刚、杨奇瑞、崔小冬、邬大勇五人共同完成的美术作品。

《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油画

《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油画(局部)

  在作品中,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身躯堆积,触目惊心,而嗜杀的日军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在“坑”上“欣赏”着自己的“战果”。阴暗的色调,惨淡的画面,军刀的寒光,婴儿的泣诉,艺术呈现了这段惨痛的历史,画面中被屠者绝望的目光和挣扎的士兵,都引发观者深度思考。作品通过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受难者的身躯表达历史性的悲情。天上的残日被弥漫的硝烟遮蔽,黯淡无光,正是对惨无人道的日本军国主义的血泪控诉。

  三、《南京1937》版画

  这是国内首部以版画形式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作品,讲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的真实故事,作品由周宗凯、周渭淙共同编绘。

《南京1937》版画(局部)

  周宗凯在谈到画稿创作时感慨地说:“和平的起点应该是尊重生命。当人类以战争的方式去面对世界的时候,结果是不可控的,罪恶会超出想象。”这一作品以黑白红为基调,精细的人物刻画,生动的场景创作,都表明这段历史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记忆深处,从未远去。一个敢于直面伤痛的民族才是坚强的、有生命力的,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热爱和平、开创未来。历史代代相传,精神永不熄灭,中国脊梁永不倒下。

  以美学为表达话语的美术作品,传达的内容是深刻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南京1937》三组作品,从不同角度艺术地呈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是一种规劝,更是一种警醒,我们不能忘却,而应铭记历史。国家公祭日,让我们用艺术的方式致敬和平。


  (作者:陈彪,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8年“年度达人”)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

    吴为山: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期待(杨子)

    南京大屠杀80年祭:民族创伤与影像记忆

    大型现代舞剧《记忆深处》剧评(于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