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2014—2020)>正文

相遇美好,相知幸福

2019-12-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张君 收藏


  编者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成立5周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各省市自治区评协会员、各文艺评论论坛研修培训班等活动参与者和广大文艺爱好者纷纷向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微评“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讲述身边的故事,畅谈难忘的活动,回顾中国文艺评论五年来的成就或进展。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如下为“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主题征稿的第9篇精选文章:


一次难忘的获奖经历

  2017年3月3日,对别人而言,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而对于我,它非同寻常,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时我是内蒙古大学第七期文研班暨高级研修班的一名学员,寒假刚结束,再次走进内蒙古大学,继续美好的校园生活。

  清楚记得那天听了一天讲座,吃过晚饭,我回到宿舍稍作休息,浏览每天必看的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是2016年9月初著名文艺评论家宋生贵教授推荐给内蒙古大学文研班学员的。文研班学习结束,每人要上交一篇评论文章。作为一个基层文艺评论爱好者,随意写写还好,但要真正写出一篇让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评论文章,还是有一些压力的。所以,我每天认真阅读该微信号推送的文章。这些文章没有晦涩艰深的理论,也没有繁复芜杂的技巧,论点明确,论证清楚,语言通俗易懂。久而久之,我喜欢上了这个公众号。

  当天,我浏览公众号时发现一则信息:春天里“文艺微品迎新春”征文获奖名单揭晓,便迫不及待打开网页,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路看来,三等奖的名单里竟然有我。我脱口而出:“我获奖了!”同宿舍的两个姐妹闻声而来,一起看获奖名单,真真切切,就是我,后面还有我的工作地址。面对她们的祝贺,我心花怒放,参加比赛的过程历历在目。

作者获奖文章:《京城百姓过大年——评老舍<北京的春节>》

  2016年12月22日,我在公众号上看到“文艺微品迎新春”征稿启事,便有心试一试。在内蒙古大学文研班学习了一个学期,我掌握了一定的文艺评论写作方法。而决定参加这次活动,更源于活动的主办方,他们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启事具体要求后还附了示例作品,细分为文学、春节档及贺岁档电影、音乐、美术、民间文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部分经典作品等门类。每一门类都例举了具体作品内容,每一种文体都有具体篇目。经常参加征文比赛的我,很少看到设计得如此细致周到的征稿启事。这也无疑为我这种初写文艺评论的人提供了方便。

  我将附录内容全部打印出来,仔细斟酌,觉得唯有文学作品类可以一试,我将提供的8篇散文一篇篇精读,虽然有的作品以前读过,但这次不一样,为写评论而读。因为平时比较喜欢读老舍的文章,最后就决定评论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我一遍一遍地研读作品,圈读勾画,查找老舍写作该文的背景,又找来其他的散文作品精读。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多字评论,我却前前后后查阅了上万字的资料。先确定中心论点,再确定分论点,然后选择恰当论据,安排合理结构,最后润色语言。写了改,改了写,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遍。成文后,打印出来一遍一遍校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不到最后一刻,总觉得不满意。1月16截稿,我在1月15日23点40分,也就是距离截稿时间20分钟发到指定信箱。我本来抱着试一试、练一练的想法,没想到竟然获奖了。写作过程中所有困难和煎熬都成了美好的记忆。

  很少发朋友圈的我,发了朋友圈,收获了最多一次的点赞。这次获奖意义重大,是对我文研班学习的一次检验,是对培养我的内蒙古大学以及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宣传部的一个回报,更是对我的孩子和学生的一次引领。我由衷地感谢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它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

  随后,我收到印有中国文艺评论网标识和文字的获奖证书,还有一份特别的惊喜:一张素雅的名片,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距离,我想以后再去北京,还会有一个去处,那就是我们文艺评论者的家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一张颇有古风意蕴的明信片:左上一只漂亮的啄木鸟立在旁逸斜出的枝叶上,微张小口,俯视下方遒劲有力的汉字“让生活更艺术,让评论有力量”,设计太巧妙了。右侧一个古香古色的屋脊,下面是一扇窗户,中间是中国文艺评论网的二维码,二维码中间是中国评协的标识,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中国文艺评论网的宣传册,图文并茂,简洁大方,让人过目不忘。今年夏天搬家,我丢掉许多旧物,但它们一直被我精心保存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并随着我搬进新居。每当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自己埋头撰写第一篇评论的美好经历和获奖的激动心情,更感恩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的相遇。

  我一直将文艺评论家园微信群置顶,每天必看。在这里,我结交到了更多优秀的文艺评论家,认真拜读他们的文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后我多次参加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举办的互动活动,还获赠了杂志《中国文艺评论》、书籍《戏剧的中国表达》,印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标识和文字的白色帆布袋和精美的书画本。

“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

礼品:白色帆布袋

中国评协的精美书画本

  每次看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这几个字,心里总是暖暖的,充满力量。

  参加这次比赛并获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既然我遇到这么好的平台,就没有理由不努力。我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写作,先后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内蒙古日报》、《草原文艺论坛》发表评论文章数篇,如《大兴安岭山脉传来从“张二混”到张二顺的扶贫之声》(点击查看原文)《日常生活的诗意追寻》(点击查看原文)《预审室女民警的诗意笔记》(点击查看原文)。我知道这远远不够,但我会继续努力。

  2019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成立5周年。和它相遇很美好,与它相知很幸福,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过无数个5年吧!


  (作者:张君,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六中学教师)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文艺微品迎新春”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付酬征故事: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我与中国评协:说不尽的这五年

  这五年,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共收获

  人生的进阶:与中评协相遇

  我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这五年的故事

  回眸这五年|网络文艺评论赋予我们的责任

  这五年,我们一起走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