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曹卫东 许锐 肖向荣 | 破解北京冬奥开幕式文化密码

2022-02-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曹卫东 许锐 肖向荣 收藏
  编者按:秉持重大文艺活动应有重点文艺评论、重点文艺评论反哺重大文艺活动的理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壬寅虎年春节期间,精锐出击,继品评央广总台虎年春晚(点击查看)、“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2春节大联欢”(点击查看一点击查看二)之后,继续以文艺评论方式为您奉献一道节日精神文化大餐。本期邀请了曹卫东、许锐、肖向荣三位文艺评论家解读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带您读懂其中的文化密码。

大变局时代的文化隐喻

曹卫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又历经坎坷。当春天的第一缕霞光铺洒在祖国大地之际,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如果说奥运会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叙事文本的话,那么,奥运会的开幕式则是其浓墨重彩的序章。这就难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会牢牢抓住举办奥运会的重要契机,在开幕式的舞台上尽情展示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犹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9个焰火大脚印铭刻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震撼人心;壮观的击缶倒计时回荡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直扣人心。一步又一步,一锤又一锤,既充分呈现了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又集中展示了处于传统与现代之交汇点上的东方古国现代化晨曦的绚丽。声声巨响,簇簇灿烂,透过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述说着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巨大勇气和拥抱世界的美好期待,给世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时隔十四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奥运圣火。但这次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一改此前的叙事方式,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中国,已经不再用“明喻”的手法,间接告诉世界“中国像什么”,以便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而是用“隐喻”的方式,直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什么”,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与此同时,这次的开幕式更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奥林匹克情感。

  关于中华文化的时间隐喻

  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一幅幅画面,一帧帧视频,让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都真切地看到了季节在中华大地上的流淌以及随之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它规范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对传统的节气文化有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次冬奥会开幕式,用传统的节气文化营造的动人意境,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深层记忆,通过隐喻的文学叙事,让我们产生了崭新的熟悉感,对于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此同时,通过奥林匹克大舞台,更让全世界对于中国人循环往复的传统时间观念和其乐融融的现代美好生活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知。

  关于中华文化的空间隐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重重叩开了世界的大门,快步走向世界,大踏步追赶世界的脚步;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上,用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全部取材于中国各地的经典传统门窗图案,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大门,盛情邀请世界走进中国,同时适应并跟上中国的前进步伐。来自世界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迈步走过“中国门”,透过身旁“中国窗”,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各地的大好河山和自然景观,“中国门”和“中国窗”这两个巨大的文化“隐喻”, 帮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及中国与世界之星丛关系。

  关于奥林匹克文化的时代隐喻

  奥林匹克文化随着时代的步伐也在不断更新,已经走出了曾经发端的西欧一隅,越来越与世界上每个民族文化进行汇通融合。中华体育精神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息息相通。中国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从旧中国曾经的一人单刀赴会,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奥运会的无与伦比,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竞技体育的格局,更极大丰富了奥林匹克的文化内涵。此次开幕式上,一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回荡全场,飘向全球,他们用质朴的歌声,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理念,为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了未来一代的期盼,让人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看到了未来之希望。

“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用希腊语在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歌唱(新华社记者 曹灿摄)

这次冬奥会开幕式上,奥运火炬虽然没有点燃仪式,不像往常那样熊熊燃烧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但小小火炬却像一个巨大的文化隐喻,自信地矗立在世界的舞台中央,燃烧在全球每个人的心中。小小火炬,凝聚着的是中华民族顺乎自然、人与天地相参的传统哲理,它会让近者悦、远者来;小小火炬,彰显着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古老文明的时代智慧,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变局时代的前进方向,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今夜这一片雪花如此从容

许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

  立春之夜,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体育场如期而至。疫情持续的阴影,世界动荡的阴霾,都没有能够阻止这个夜晚所传递的中国文化意义——温暖与生长。

  很多人以为冬奥和立春时间点的重合是刻意安排的,但实情并非如此。无意的巧合绝不是重点,冬奥开幕式的真正成功是顺势而为的圆融,是举重若轻的从容,传递的是中国文化的善意与智慧。开幕式结束后冲上热搜的关键词“中国浪漫”“中国审美”无不印证着这一点。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此次冬奥开幕式在结构上有重大调整,可谓不破不立。仪式加表演的时长被大大压缩,这使得原有的完整时长的文艺演出没有了,被拆解成为若干小型演出节目,与仪式部分编织在一起穿插进行。这符合了“简约”的要求,带来的是演出形象更加简洁、突出。当然,运动会开幕式演出最核心的依然是宏大空间中的视觉呈现。在整场开幕式当中,我最为欣赏的两大视觉形象是“青草”与“雪花”,分别对应着两大中国文化意象“立春”与“融雪”。这两个部分不仅是人的表演参与最多、持续最长的主干节目,也蕴含着整场开幕式最中国、最核心的立意表达。

  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引入的立春表演,一开始就是“离离原上草”的视觉形象。演员手持巨大的发光绿色长杆,缓慢晃动着,仿佛一大簇随风摇曳的青草,在巨大的屏影像的配合下,焕发出勃勃生机。长杆颜色突然变成白色,青草幻化成为蒲公英形象,影像中的小孩张嘴一吹,蒲公英随风散去——好一幅“春风吹又生”的景象,和倒计时环节的衔接浑然天成,春天的降临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到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而雪花的表演其实从运动员入场就已经开始进行铺垫了,更早在开场节气的视频短片中也曾一闪而过。引导员手中雪花形状和中国结形象结合的标牌,成为雪花舞中的道具。90余朵小雪花代表着91个国家和地区,飞舞着组合成了一个大雪花台。这个大雪花台一直延续到了点火环节,举着和平鸽的小演员脚下踩着影像生成的雪花,簇拥到雪花台旁组成心形队形,迎接着火炬手的到来。出人意料的是,火炬手并没有点燃火炬台,而是直接把最后一支火炬安放在了雪花台上。火炬继续燃烧,“不点火”就是点火仪式!这一大胆创新的想法把绿色低碳的冬奥理念表达到了极致。由此,雪花的贯穿表演成为一个大的表演章节,再现了类似08奥运会画卷的大型行为表演,形成三个层层递进的主视觉画面:第一个是引导员的雪花标牌组成雪花台,象征着冬奥更团结的理念;第二个是小演员托举着和平鸽围绕着雪花台的心形图案,象征着世界和平的守护;第三个则是雪花台中央90余朵小雪花簇拥着小小的一丛奥运圣火。如果说前两个画面还只是直白地表达,那最后一幅雪花中的微火画面则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力量。雪花中的火炬是点睛之笔,冰与火的对比形成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与心理冲击,温暖就藏在冰雪之中,冰雪的融化就这样润物无声地发生。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即使众人瞩目的五环展示环节——“破冰”,同样充满了影像科技的视觉震撼,但在我眼里,直接的“破”都不如“立春”和“融雪”的文化表达。这两个充满科技感的中国文化意象确实极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人的表演与科技影像完美融合,“人海战术”消失了,人文情怀却更突出了。不破不立,含蓄温润,坚韧绵长,我不说一句,胜过千言万语;我不动如山,任他时光流转。北京作为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很多网友都在对比2008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和这次开幕式,在我看来,如果2008奥运会开幕式是辉煌华丽的,那么2022冬奥会开幕式则是轻盈灵动的,就是俗话说的“不使劲”“不用力”。立春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希望,融雪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包容格局,“立春”与“融雪”的表达尽显今日中国愈加自信与从容的文化心态,我从中看到的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格局。也许还有冰霜、还有阻碍、还有杂音,但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内心的强大与定力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

  冬奥开幕式的主创团队说“一片雪花”是贯穿始终的创意概念,今夜这一片雪花是如此从容。


一次东方美学的回归与超越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国庆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总导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

  2022年立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鸟巢”。张艺谋导演作为首位双奥总导演兑现他的承诺,一场空灵、浪漫、唯美的开幕式,彰显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科技之美,再次惊艳世界。从地理空间上看,从“北京欢迎你”到“我们北京见”,第一座双奥之城在中国诞生;从心理空间上看,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实现了自由放松的创作心态转换;从故事叙述的类型上看,从“我”想让世界看见中国,到这次世界看见中国的“我们”,实现了单数向复数的视角转换。冬奥倒计时的短视频主题“不一样”,内涵表达出文化“不一样”的“各美其美”,又在“没有一对雪花是相同”的现实中揭示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指向。从2008到2022十四年中,要感谢两次奥运会,让我们清晰认识到中国的巨变,看到经济、文化、精神上的大国格局已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在逐渐让世界所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当下的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在科技领域也捷报频传,尤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前所未有地凸显,这些正是给予这次冬奥会开幕式主创们成功超越、敢于创新的最大底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越简约,越困难

  开幕式首先凸显“简约之美”,殊不知“简约不简单”。2008年那场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其刻入世界奥运会历史的记忆不可复刻,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使得人海战术不再可行;同样在“鸟巢”这个空间里,刚刚过去的2021年百年光辉史诗的宏大叙述也不可复制。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促使一贯以大场面、浓墨重彩的张艺谋美学由“放”变“收”,我们导演行业中有句话叫做:“虽然不知道要什么,但是必须知道不要什么。”从一朵雪花的故事讲起,拒绝了宏大叙事的繁冗,轻装上阵、放飞想象,无论是开场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中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还是整体将节目融入仪式之中、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摒弃大歌舞、大场面,回归于普通人,都践行了化繁为简、回归素朴的东方美学。如果说,2008奥运开幕式是盛唐气象的豪放之美,那么2022的冬奥开幕式则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宋代极简美学的素朴之风。通过光影变化、点线面的节制铺陈、情感与戏剧性的克制表现,尤其在世界最大冰面低屏LED的诱惑中,能够克制光怪陆离的科技炫耀,回归文化的准确,回归东方精神的表达。特别是点火环节,当火炬插入雪花之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东方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庞德也说过,避开平庸的唯一方式是精确。张艺谋导演团队正是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精美、最精确的东方画卷。

  越柔软,越有力

  开幕式的第二个特征是“柔韧之美”。开场立春的表演以春风小草为意象,回避了具体化的民族符号和传统文化的标识,而是选择亲近大地、亲近草根。想起夏衍先生的《野草》提出生命之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是小草的力量,是生命的张力,是代表人民的草根力量,是向着阳光、努力生长、向往美好未来的每一个人,这正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冬奥口号最生动的注脚。这次开幕式的节目处处体现含蓄、内敛、包容,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回归自然、敬畏生命,体现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信念。整个仪式和表演中,看似柔弱的小草,不知名的小号少年,阜平大山里的孩子,和连接全世界参赛国家名字的那只火炬,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处处映照出中国人如小草一般顽强坚韧的精神之光。正如巴赫主席所说,人类也必将战胜疫情、分裂、冲突和猜疑,迎接春天。“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也许这是对那些企图分裂、固守猜疑、傲慢与偏见态度的最好回应。

小号手吹响《我和我的祖国》

  越空灵,越绵长

  开幕式的第三个特征是“东方之美”。东方之美来自精神之美,如画画,西方偏写实,东方偏写意,唯美空灵是独属于东方美学之浪漫。此次开幕式美学不同于以往开幕式的喧哗和张扬,不落浓艳俗套。艺术和科技在国家体育场再次重逢,每一个画面都投射出温克尔曼认为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尤其在会歌演唱环节,刚刚脱贫的大山里的孩子用最单纯的声音,穿越时空去回应来自古希腊的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个春天,东西方两个古老民族精神在鸟巢上空重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一起向未来”口号的方式在北京再一次宣告,完美诠释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中国主张。“中国故事,世界表达”是此次美学上的重大突破,冰立方、冰瀑、实时动态捕捉、虚拟现实等高科技都和谐统一在空灵唯美的东方意境中,“大道至简”却又“条条大道通罗马”,许多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巧思都体现了张艺谋导演在各种场合提到的“东方美学精神”。最独特之处就是,开幕式没有在传统意义上的巨大火炬塔熊熊燃烧中结束,而是选择“最后一棒火炬就是主火炬”的返璞归真,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经历多少苦难挫折才醒悟的东方智慧,这既是“少就是多”当代美学在奥运史上的一次创新,更是全体中国人都懂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个颠扑不破真理的又一次集体回味,隽永绵长。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这场开幕式是中国的立春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时间上的一次邂逅,一朵雪花见证奥运与国运的交响。“顺利举办即成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一种信任。奥运会、G20峰会、园博会、世界文明大会,一次又一次的国际盛会,中国没有辜负世界,中国文艺工作者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中一次次超越自我的窠臼,找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的复兴之路,回归真情、回归人民、回归素朴、回归精神。开幕式与其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奥林匹克之夜,不如说是久违的东方美学又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的荣耀之夜。经济崛起与文化复兴是国家发展的双轮驱动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文艺工作者又一次向全人类贡献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让世界重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立春,一个新的开始,一条中国携手世界共赴人类美好的康庄大道,正在我们脚下延展。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一起向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编辑:向浩


  延伸阅读:

  北京冬奥会 | 肖向荣:一次东方美学的回归与超越(“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5.4万+)

  北京冬奥会 | 曹卫东:大变局时代的文化隐喻(“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9万+)

  北京冬奥会 | 许锐:今夜这一片雪花如此从容(“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8.9万+)

  我眼中的虎年春晚

  百花迎春:立意融合创新(戴清)

  百花迎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李星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