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电视剧《人世间》中“家”文化社会反应探析

2022-04-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武震鑫 收藏

大力弘扬中国“家”文化

——电视剧《人世间》中“家”文化社会反应探析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央视首播收官,迅速进入二轮播出阶段。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中国东北一家三代跌宕起伏的命运为主线,描绘中国近五十年的社会变迁与历史成就。该剧的播出引发社会极大共鸣,好评不断。在主流舆论充分肯定与认同中国“家”文化的同时,民间舆论涉“家”议论也得以释放,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对继承与发扬中国“家”文化的支持态度,但其中几方面社会情绪反差应引起重视。

一、倡导中国“家”文化获得主流舆论肯定与认同

(一)“家国同构”是作品展现时代变迁的底层逻辑

主流舆论认为,“家国同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对中国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与稳定器。国家层面的变化必然会在家庭中有所反映,同时,家庭的精神内核也会影响国家命运的启转承合。这是电视剧《人世间》展现个人、家庭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底层逻辑。如在国企改革大潮中丢了“铁饭碗”的下岗工人,他们互相帮助,与命运抗争,逐渐突破生存困局,跨过改革阵痛,在时代洪流中终得所依。如为官从政的周秉义,其清正廉洁与“无情无义”,也可溯源至“家国同构”这层文化基因。为官即代表国家,通过国家的意志来服务全社会,当国家、社会利益与家庭利益冲突时,会以前者为重,其家庭对此也能表示支持与理解。

(二)“好人”依然是中国“家”文化的核心美德

剧中周父重视“家门家风”,强调“周家祖训,德行第一”,体现了原著中国家庭“好人”文化的特征。片方主创认为,电视剧倡导的“家”文化,强调明辨是非的正直与善良,崇尚仁义礼智信,尤其在国家与家庭遭遇困难时,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韧性功不可没。舆论对“好人”文化也有超越时代与尊重时代的解读。一是同情剧中好人的境遇,为好人不得好报鸣不平,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好人,因此文艺创作需要体现理想主义与人道主义。二是认为中国家庭文化一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克己复礼,要抑制自我而玉成他人,因此文艺创作要尊重时代,塑造好人不能脱离人物的视野局限、性格逻辑与环境背景。三是认为追忆50年的百姓家庭生活,是对社会的一次“自我检讨”,对“好人”文化得到良好传承具有现实意义。从多个角度看,“家”文化并不过时,“好人”文化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美德。

二、剧中展示出的中国“家”文化,引发民间舆论热议

(一)怀念过去中国优秀“家”文化的氛围

民间舆论认为,电视剧《人世间》中“家”文化的展现具有浓厚的怀旧情绪,以前东北家庭的精神风貌极大弥补了因经济整体匮乏带来的物质层面的苦难。但随着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与人口流动的加速,使家庭体量变小,亲情纽带松散疏离,关系不再像从前那样紧密,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难掩精神层面的空虚。头条用户“@星火燎原chgfc”认为,电视剧过分突出了特定环境背景下人们外现的贫苦,却忽略了他们普遍浓厚的公心和精神世界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豆瓣用户“@张小北张小张”分析称,东北以前是人们之间仗义信任的时代,而后来这种信任模式慢慢变质,成为道德绑架和欺负老实人的伎俩。腾讯平台署名“一条水中游动的鱼”的文章《凝聚、衍射和离散:电视剧〈人世间〉共同体各层级互动研究》也提到,周秉昆等几个家庭间延续几十年的春节聚会,是如今几十年才搞一次、旨在利用和扩展人脉的所谓“同学会”无法比拟的。

(二)中国家庭的传统追求遭遇“幻灭”

残酷的现实生活与中国家庭的传统追求发生碰撞,“幻灭”“黄粱梦”声音泛起。一是时代变迁造成的穿越感。如周家一样,中国家庭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剧中借冯化成之口说出的“养口体”“养心智”作为一种教育智慧受到集体膜拜,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希望下一代继续中国家庭的传统追求,通过优质教育实现“学而优则仕”,另一方面,又希望享受子女不远行带来的亲情回报。关联到当前教育内卷与政策面鼓励人才向实体流动,两者何以兼得?有网民戏称只能靠穿越。二是生活残酷带来的幻灭感。《人世间》中展现的生活残酷面为观众带来不适感,甚至幻灭感。据微博主“@荐见”解读,《人世间》通过制造戏剧冲突,让不同阶层的人物在同一时空相遇,凡是梦想依傍权势、财势一步登天的都让他彻底幻灭,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你身边的几个人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是他们支撑着你走到最后,把人生的苦“嚼嚼咽了”。由于《人世间》的热播,还引发有关“伤痕文学”与现实主义的讨论。

(三)中国“家”文化的男性视角之争

《人世间》的女性角色遭到很大质疑,其中突出的两种论调值得关注。一是文化霸权论。此类观点认为,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多以传统价值观与男性的“积极赞同”来实现影响力。《人世间》的郑娟又美又弱又惨,吸粉无数,而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周蓉,反而成了被批判、被抛弃的对象。国内剧对于新旧交替时代女性塑造,其共同特质是服从与讨好,始终没有超越《雷雨》中繁漪的高度。二是超级厌女论。《人世间》被极端女权冠以“超级厌女”标签,独立女性周蓉与传统女性郑娟,被认为是体现正、反向厌女的代表人物。如微博主“@中危研究所”(粉丝11.7万)及其辐射圈层宣称,相比原著,剧版《人世间》是在为男性的罪恶洗白,其宣扬的“家文化”“家天下”观念,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父权”“爹味”与男性视角,其反面则是对女性的奴化,并提醒女性对“家文化”要谨慎鉴别,不要让其成为女性自由的枷锁。

(四)向海外输出中国“家”文化的自信之争

中国近年不断加大海外文化输出的力度与颗粒度,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深度与广度也在逐渐扩展。此时,迪士尼买断《人世间》海外播映权,处于时代巨变中的中国“家”文化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成为国内舆论焦点。反对方认为我们的文化输出还停留在《秋菊打官司》的层次,《人世间》中大量的贫穷、落后内容不宜输出,要多输出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贤智慧,又质疑迪士尼购买版权的动机不良,未来《人世间》的海外播出或将面临看不懂、恶意剪辑与宣导、雪藏等多重境遇与博弈。支持方一是认为迪士尼于《人世间》开拍初期购进作品海外播映权,片方在拍摄期即十分注意作品的国际视角;二是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始于尊重自己的历史,何况《人世间》里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最基本的内驱动力在于中华美德运行于普通家庭,天下的家庭虽有差异,但本质是一样的,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迪士尼买入《人世间》只因作品足够好。

三、对弘扬和传播中国“家”文化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当前,俄乌冲突胶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内部环境也面临着疫情反复与经济下行的风险,国内社会层面的平稳有序尤为重要,家庭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器”作用正在突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论述,传播优秀的中国“家”文化,无论对外对内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优化“家”文化,传播正能量。中国“家”文化的根基没有变,但时代已赋予其新的血肉。文艺作品应紧随时代给出正解读,传播正能量,通过线上大众媒体与线下各级组织机构,向家庭层面引导、输送,防止负解读提前站位,引发负效果。从这个层面看,我们正视苦难,尊重历史,但也应警惕社会的情绪反差被利用,成为否定中国几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诋毁新时代中国“家”文化的工具。

二是讲好“家”故事,润物细无声。14亿人口,5亿家庭,加上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纵深,中国具有讲好现实题材“家”故事的基础。创作有说服力的“家”故事,需要深入生活,挖掘真实素材,捕捉真实情感,以真实引领社会向善,以不刻板说教的故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面对舆情中的阶层焦虑与女性形象问题,真实与真诚也是良药。宜加大平凡岗位与工业题材作品的供给,突出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感,女性艺术形象也宜追求多元化,避免脸谱化。

三是增强“家”自信,输出“家”文化。舆论中虽有谨慎输出《人世间》的声音,但也应该看到,在世界制造大国的加持下,业界与公众对优秀中国文化输出海外的信心也是空前的。大爱无疆,与内地长期分裂又同根同源的台湾,需要“家”文化的滋养;经济争端、地区冲突不断的国际社会,何尝不需要“家”文化的浸润?中国以文化向世界发声,不仅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随着国内剧集与国际市场广泛开展合作,建议重点作品在创作之初即重视国际视野,强化“出海”意识。


作者:武震鑫,中国文联办公厅督查信息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电视剧《人世间》:传统文化的时代变奏(袁正领)

《人世间》:心性现实主义范式的成熟之作(王一川)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