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笔墨当随新时代 书画要融新场景(谢先莹)

2025-10-3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谢先莹 收藏

近段时间,先后参加了山西太原、浙江绍兴、河南郑州等地多场书画艺术作品展览,也仔细研读了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领导讲话及专家、同仁们的发言,一件件作品、一席席发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承载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深深意蕴,尤其是以“AI+”模式赋能创作,完美实现了书法绘画作品在新场景下的活化和再创造。

如今,机器人衔笔蘸墨、挥毫就书,艺术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书画艺术作品创作的新场景。比如,湖南美术馆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 通过数字投影、动态 AR 技术等,让齐白石所绘鱼虾在电子屏上自在游弋,墨色还能随观众的互动产生晕染变幻。“水墨国风·当代中国书画文创艺术展”通过校企合作,将书画艺术融入酒品、定制礼服、水墨牛仔、丝巾、彩墨陶瓷等多元化产品中,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水墨国风·当代中国书画文创艺术展”上的文创·书画美学服装精选(图片选自“重庆文联美术馆”微信公号)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书画要融创新场景。当代“AI+”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也为书画艺术作品带来新的思考空间和发展机遇。

以新场景赋予经典画作“生命力”。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如今,“故宫名画记”以10亿甚至60亿像素的扫描精度呈现古画细节,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技术还能让观众精准检索文物信息。因此,要借助AI等数字媒体技术,精准还原艺术本体之“实”,精准诠释书画作品意境之“虚”,通过图像增强让原作的笔墨细节纤毫毕现,对传统画作进行超文本转译和时空重构,在“虚实相生”中将静态画作转化为动态之形,创造性赋予经典书画作品新的生命力。

以新场景激活书画艺术“感染力”。以AI等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场景与内容的深度适配,让静态笔墨“活”在具体生活语境中,让人民大众从“观看者”变为“体验者”;通过整合视听感官通道,构建沉浸式的审美场域,强化受众与画作间的对话关系,激活深层次的情感感召力。比如,摒弃传统挂画模式,将书画元素与空间功能结合,在城市地铁站点,依据线路文化主题,把山水画卷转化为连续的动态光影墙。乘客行走时,画面随脚步依次展开“远山-近水-村落”的叙事场景;在医院候诊区,用低饱和色调的水墨兰草、竹石图案定制墙面与座椅,通过书画的清雅意境缓解患者焦虑。

以新场景守护笔墨丹青“价值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书画艺术也应适应创新场景,如果把科技和书画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来新的创作手法。人工智能不是书画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打开了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人类正在学习与机器共同描绘书画艺术创作新场景。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AI+”模式以现代科技解码画作背后的历史语境、哲学意涵与美学价值,构筑了稳固的价值向心力,创作出新的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好作品。

第二届国际书法嘉年华上,机器人和书法家真人PK(图片选自“河南省文联”微信公号)

以新场景彰显文化传播“引领力”。新时代呼唤新画作,每一件优秀新画作的背后可能蕴含着新技术场景的探索与创新。透过系列展览,就能够看到优秀书画作品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厚土壤,又在媒介语言、材料运用与创作技法上进行探索和突破。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妙在“写”神,贵在达“意”,从来不只是视觉所见之“形”,它更像是一扇联通现实与人心的窗口,是人们真正期待和需求的精神文化之窗。其神,是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风神;其意,是情感的真意、艺术的深意。因此,要通过融入现代科技新场景,切实提升新时代主流媒体文化传播的权威性与话语引领力,让观众在书画艺术的世界里,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繁荣的气象万千,得“意”而忘“形”,享“美”而畅“神”,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谢先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画家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杨静媛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坚持文化为根 传承文化精粹(谢先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