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西行纪》:国漫崛起路在何方?

2020-03-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姚崇 收藏

  201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作品,无论在口碑还是市场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尤其是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但收获了一众哪吒、敖丙的CP粉,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哪吒仿妆”的热潮,还力压《流浪地球》,一举登顶2019年度票房总冠军。当我们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动画电影打开新一轮创作热潮的大门而欣慰时,“国漫崛起”的呼声再度“甚嚣网上”。但是“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国漫积弱已久,崛起也绝非朝夕之功。只有解决了国漫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国漫崛起才能获得源头活水,国漫这条大江才能源远流长,国漫这棵大树才能根深树茂,国漫的崛起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在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和当代社会的语境下,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国漫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传统习俗,只要恰当地吸收转化,都可以成为国漫创新发展的增长点。也正因为如此,政府才不遗余力地引导和扶持动漫产业从传统资源中汲取营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第十一条要求“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更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此后每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都会组织开展“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扶持项目征集活动,引导国漫创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创新。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看似老生常谈,实乃当今背景下的金玉良言。况且古人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药方众人皆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照方煎好药。也正是立足这一点,在如何对传统资源进行当代转换与书写上,坐拥超级流量的国漫《西行纪》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可资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西行纪》是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为基础再创作而成。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超级IP,早在《西行纪》之前便有不计其数的作品对其进行借鉴、翻新、挪用、改写,将其转换为评书、戏曲、皮影、电视、电影、动画、小说、游戏等各种艺术形式,衍生出各种“大话”“戏说”“前传”“后传”等形式。但各类衍生作品大量存在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那么,《西行纪》又是凭什么在众多改编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观众的青睐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主创人员能够以《西游记》为起点,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路,而非简单地对原作进行依样画葫芦的翻拍复述。

  其一,突破原有故事叙述框架,变“取经”为“还经”。

  古典小说《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八十一难,前往西天拜佛求经普渡众生,最后取得真经,功德圆满的故事。在后世众多《西游记》的改编作品,基本都遵循着这一故事框架进行创作。《西行纪》则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取经之后,思考了“取回真经之后会怎样”这一问题。主创人员重新设定了取经归来的结局:奇经求取之后并未给世间带来安宁,天庭首领帝释天企图将奇经据为己有,因此引发了种种灾祸。以此为缘起,唐僧等人决定重新踏上西行之路,欲将奇经送回西方彼岸世界,守护世间的正义与和平。如此一来,“取经”变为“还经”,成为动画的主体内容与框架。而这一取一还,虽是同一条路,虽为同一帮人,也为着同一个目的——世界安宁,却在某种因果轮回中,引发人们对于和平与灾难的反思与理解。

  其二,突破刻板印象,重塑原有人物角色形象。

  在以往的小说《西游记》以及衍生作品中,唐三藏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墨守成规甚至有些迂腐的柔弱白脸和尚,是个并不讨喜的形象。而在《西行纪》里,这一形象被彻底颠覆:唐三藏大法师留寸头,戴耳环,衣着利落,胸肌微露,不但身手敏捷、武艺高强,甚至还会偶尔爆出一句粗口。有情有义,有勇有谋,多了一份血气方刚的江湖侠气。在剧中,他因为自己16年前过失导致悟空被杀,而愧疚堕落,整日借酒浇愁。后在白狼的感召下重拾自我,为正义、为苍生也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再赴西天送还奇经。这样有人情味、有个性、有点雅痞的唐僧形象,引起了观众的好奇。该片在处理观音的形象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黑化了观音的形象,与正面改善唐僧形象的处理相反。在中国的世俗观念里,观音一直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女菩萨形象,手持玉净瓶,背后闪佛光,脚下有莲台,超凡脱俗,总能在唐僧师徒危难之际施以援手。《西行纪》的主创人员却对之进行了脱胎换骨的重铸,从端庄的女性变为俊美的男性,由保驾护航的正面人物转变成助纣为虐的反派人物,名为杀心观音。他对帝释天过分愚忠,进而言听计从,千方百计阻止唐三藏等人的还经行动。杀心观音彻底打碎了以往西游作品中塑造的观音形象,令人惊喜。在《西行纪》中,甚至连所取经卷也被赋予人形,化身龙女“天羽织”,为还经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变数与可能。此外,悟空、杨戬、如来、八戒、沙僧、白龙马等一大批经典形象同样经过创造性的重塑而获得新生。事实证明,近期国漫创作中对经典角色的创造性重塑所带来的颠覆式观感是极为出彩的。《白蛇:缘起》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也有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在于对白素贞、小青、许仙、丑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等人物角色别出心裁的形象塑造,而这些无不反映出主创团队在处理传统文化资源时的匠心独运。

唐三藏大法师、杀心观音、三眼神将

  其三,扩充故事圈层,激化矛盾冲突。

  在《西游记》中,神仙、妖魔与人间构成了三个主要的势力圈层,主要的冲突发生在妖魔势力和唐僧师徒以及支持其取经的天界众仙之间,人间只是夹在妖与神之间的参照系,是被屠害或被解救的对象。而在《西行纪》中,各方势力集团被重新设定,天众、人族、龙众、阿修罗、妖怪构成了主要的势力圈层,各自都具有行动的主体性。除还经队伍与这些势力之间的利益交织与冲突外,这些势力彼此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纠缠:天羽山龙众为了保护奇经而被以帝释天、杀心观音和三眼神将为代表的天众灭族,而阿修罗则世代与天众为敌,就连龙众内部的天羽山、南海与东海也貌合神离。各方势力利益冲突裹挟下的还经故事,令传统的西游文本呈现出更为宏大、立体与丰富的面貌,甚至带有些许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多声部式的“复调”色彩,更加具有戏剧性,引人入胜。

  第四,巧用现代技术,转换传统资源。

  技术层面的包装令以上的创造性构思得以成型,同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把握观众的审美趣味。在这一点上,《西行纪》完成得同样比较出色。在3D技术的加持下,精美的画面与场景,精致逼真的人物建模,俘获了一大批“外貌协会”党,有网友更是发出“随便一张截图都可以用来当作壁纸”的赞叹。尤其是一些打斗的特效场面,使一些弹幕网友直呼“过瘾”“经费在燃烧”“画风完美”……如果说上述故事与角色等内容方面的创新是为了征服观众的内心,那么技术的包装则旨在“引诱”观众的耳目。毕竟制作精良的视听效果,能在第一时间令人眼前一亮。遗憾的是,为数不少的国漫往往在做到这一点后便止步不前,没能进一步在故事叙述层面革新创造,最终陷入华而不实的尴尬处境。

  当然,以上仅仅是笔者就如何创造性地转换传统资源以助力国漫发展的一些思考。并不是说做到这些就必然成功,更不是说《西行纪》已经做得无懈可击。毕竟动漫制作涉及的环节十分复杂,需要各方面共同进步,国漫才能迎来真正崛起的那天。

  《西行纪》对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很有新意,值得参考,但它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应当引以为鉴。无论是苍白、幼稚甚至狗血的台词,还是迟缓拖沓的故事节奏,均饱受诟病。台词太过直白,与人物形象和情节多有违和,有些情节与细节设置不合情理,而且节奏过慢,剧情拖沓,甚至有“注水”之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西行纪》的整体观看体验,甚至拉低了故事本身对传统资源出色改造的印象分。这当中既存在制作人员对台词与情节打磨不够,也有商业利益的考量。这些是亟需改善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期待在传统资源的哺育下,国漫早日涅槃重生,扶摇直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


  作者:姚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国漫崛起:做一个双重合璧“大奶酪”——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播说开去

  国产动画电影的复苏如何重振民族文化风格?

  国漫的翅膀与色彩

  从国漫到古风音乐,年轻人这样定义“文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