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和戏剧创作,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9月16日上午,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举办期间,“有真知·讲真话——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系中国文联“评创联动”入选项目,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支持,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中国剧协理论评论专委会承办,旨在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宣部、中国文联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具体要求和部署,校准戏剧评论的正确方向,团结动员广大戏剧评论家和评论工作者,倡导有真知、讲真话,努力改进戏剧评论工作,构建健康戏剧评论生态,共同推动新时代戏剧事业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现场
“‘有真知’强调的是‘知’,就是能够正确且深刻把握戏剧艺术的本质与规律;‘讲真话’强调的是‘行’,需要每一位戏剧评论工作者有勇气、有正气、有责任、有公心,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虚话。”座谈会上,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直言,改进戏剧评论工作,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既要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新,也要各方携手同行、同心共济。座谈会汇聚了戏剧评论领域专家学者、中国剧协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代表、特邀专家代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相关处室负责人等。中国剧协“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2025戏剧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各地剧协负责人代表旁听。大家直面戏剧评论行业痼疾,以坦诚对话共同探寻戏剧评论改进路径,为新时代戏剧评论生态建设凝聚行业共识、注入发展动能。
强化问题意识 直击行业痛点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戏剧评论工作存在多重亟待破解的难题,包括独立的批评精神的萎缩、评论与创作的脱节、自身学术品格的丧失及全媒体传播环境对传统评论的冲击等多个维度。
中国剧协顾问、中国评协第二届顾问、剧作家罗怀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等与会专家直言不讳,列数了“委托评论”“红包评论”“人情评论”“小圈子评论”“以评奖代替评论”等行业积弊,从不同侧面反映批评独立性的丧失以及评论公信力的危机,反证了当下改进戏剧评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评论自身的学术品格与话语表达上,问题同样不少。中国评协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穆海亮归纳了“评论八股”的四大表现:“空话套话、机械复制,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套用在所有作品上;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像开中药铺却遮蔽了作品独特性;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作品,忽视戏剧门类、剧种、题材差异;机械地、囫囵吞枣地、削足适履地套用外来理论。”中国评协第二届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则直指网络时代的评论乱象:“呈现沙漏式存在,评论良莠不齐、鱼目混珠;陷入白噪音话语,学院派评论被消音;与商业利益共谋,评论沦为商品推销;话语僵化趋同,缺乏创新;非学理戏剧批评,一些极端偏见、暴力的语言,干扰、恶化了正常的批评语境。”
从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来看,中国评协会员、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红艳指出,这一年多来自上而下,包括评论界也在正视戏剧创作中的问题,通过政策、规章、制度、办法予以纠偏,目前现实题材创作“一窝蜂”、题材雷同化问题得到缓解,“三并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戏剧创作正逐渐回归理性。但要防止“矫枉过正”,此前现代戏创作“一哄而上”,如今却经历“火冰两重天”;原创能力亟待提升,改编题材作品扎堆,“入选各大节庆赛事的剧目,改编自获奖文学作品和知名影视剧作品的占比非常之高,部分院团甚至先抢题材再谈改编,急功近利思维突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则强调,我们要拓宽专业戏剧评论工作的视野和界面,不能只局限在国有院团和参加艺术节及评奖的剧目,要全面关注中国的戏剧版图及演出市场。
传播层面的困境亦不容忽视。宋官林表示,小红书、B站、豆瓣等网络平台对戏剧观众的影响,已经越来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发挥巨大作用,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网络媒体的戏剧评论工作。中国评协理事、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表示,当前文艺评论存在“失语”状态和“消音”现象,如评论可能因利益相关方要求难发表,或发表后遭施压。他认为,评论的传播失效会影响公众审美判断与主创、行业、政府的决策参考。
呼唤批评精神 重塑学术品格
针对现实问题,与会者提出需以“真知”为根基、以“真话”为灵魂,重塑评论的学术品格与人文价值。
在“有真知”的学术性要求上,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强调了“认真、真诚”的“二真原则”,同时细化为四要素:原创性,追求不因袭的、独特的创造性;体系性,表现在对艺术本身完整的认知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现实性,对当下戏剧现状、创作生态及创作者有充分认知,增强评论针对性;历史感,对艺术发展历史要有总体性把握,失去了历史的坐标,审美判断会缺乏应有的纵深感。朱恒夫则提出,评论者须具备五大素养:有较高的戏剧史与理论修养;正确把握戏剧发展规律和美学特征;了解戏剧现状,把握成绩、不足与观众需求;认真观赏剧目和研读剧本;以广大观众审美要求为出发点。宋宝珍认为,如何发现和阐释当代戏剧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仍然是戏剧批评的重要命题。如果我们将戏剧批评当成是戏剧史研究的一部分,那么其学理性就必须得到坚持。罗怀臻则强调,戏剧评论要有经度和纬度的纵深感,评论当下一个戏剧现象、一个戏剧作品,要放在中华戏曲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戏剧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看待。
在“讲真话”的实践路径上,与会者也提出多项倡议。朱恒夫主张推动评论回归自主与客观:“由委托评论转变为评论者自觉自愿评论,报刊不能收取评论文章的版面费,媒体要勇于刊登不同意见的评论尤其是否定性意见的评论,避免评论腐败;剧协、评协要定期做‘评论的评论’,对胡吹乱捧、肆意打压的评论公开亮相”。中国评协理事、浙江省评协主席沈勇提到了浙江“年度浙产原创优秀文艺作品品位榜”机制,“不用申报、自动列入,抽全国专家评委打分,坚持独立性、专业性,宁缺毋滥”,也为客观评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地方样本。陈涌泉倡导戏剧评论要重拾勇气,坚守学术理想,积极开展“善意的、建设性批评”,尤其对青年、基层戏剧工作者要多提改进建议,他还以黄永玉批评曹禺为例,呼吁评论者要有讲真话的勇气,创作者也要有接纳批评的雅量。中国剧协顾问、原分党组书记,也是本次座谈会主题发言的主持人季国平特别提及,中国剧协一直高度重视戏剧评论工作,多年前,协会曾专设戏剧理论评论奖,五届后出版获奖文集,他曾作序《让戏剧批评多一些锐气和活力》,重申戏剧批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呼唤批评精神的回归,防止评论沦为廉价创作者的附庸。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与会者认为,评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深入研究融媒体环境下戏剧评论的传播规律,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同时坚守戏剧艺术的价值标准和人文精神,加强戏剧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宋官林建议打造分层评论平台,他以《中国戏剧》杂志为例,建议《中国戏剧》纸质刊物评论文章可保持严肃,微信公众号文章则可相对灵活、更接地气。中国评协会员、《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董阳则肯定新媒体评论的积极面,认为B站UP主像开箱评测数码产品一样深度体验作品,创作出干货满满、共情力强的评论,专业评论也可借鉴这种“具身认知”,同时提醒专业戏剧评论者坚持价值引领、注重文质兼美、实现视域融合、做到知行贯通,“及时总结新的现象、提炼新的经验、前瞻新的趋势、推动新的创作,为促进文艺新实践,推动理论新建构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
坚持评创结合 构建健康生态
与会者认为,改进戏剧评论工作将有效引领戏剧创作和观众审美,助推构建健康有活力、繁荣发展的戏剧生态。
高质量评论是精品创作的“催化剂”。在评论对创作实践的全链条介入上,浙江的经验颇具参考价值。沈勇介绍,浙江省通过《浙江文艺评论“1+N”方案》构建“评建结合”模式,“评论不再是事后评价,而是全过程介入创作——从题材论证、剧本初稿,到二度呈现、初联排,专委会成员深度参与,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如在第16届浙江省戏剧大赛期间,组织开展25部剧目“一戏一评”,形成包含“专家意见、青年评论、研讨会发言”的册子,“明确告知有些戏‘不要动了’,有些戏可以‘小改可以大变样’,为院团打磨提供具体依据”。陈涌泉也强调评论需“在场”,认为评论者要说点实话、做点实事、出点实招,要真正服务于戏剧创作,不能让评论成为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正在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评论工作正从方方面面践行这一理念。
针对评论话语的时代化表达,与会者呼吁积极转变文风。董阳认为,许多文艺评论内容脱离文艺现场,缺乏真知灼见,毫无读者意识,脱离群众、自说自话,造成“理论空转”、学术浪费。陈涌泉则重申,“多讲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大众语言,少讲晦涩难懂、凌空蹈虚的抽象概念,鼓励有朝气、有锐气、接地气的评论”。
在审美引领与观众培育方面,评论成为连接起戏剧与大众的“桥梁”。宋宝珍认为,“理想状态的戏剧批评,应当具有精神内涵、思想建构、美学发现的创建作用”。董阳提出,优质评论能“提升大众审美,引导观众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与美学价值”。随着全媒体评论的发展,如宋官林设想的“差异化平台”及各类“主题评论活动”,将让评论“声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欣赏戏剧,为戏剧市场注入持久动力。
座谈会最后,陈涌泉化用孔子的“子四绝”,送给评论界“新四绝”:“毋忧,相信戏剧生态会向好;毋惧,不怕得罪人;毋滑,不做油滑评论家;毋俗,不跟风追流量”,并强调“评论良心与艺术良心同等重要”。专家们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营造创作与评论亲密互动的氛围,让中国戏剧在“评创双兴”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评协理事傅亦轩,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晓刚分别在座谈会上致辞。座谈会由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主持。
稿件来源:中国剧协公众号(转发时略有调整)
座谈会现场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