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正文

构建“中国演剧体系” 担当戏剧艺术的时代使命(郝戎)

2023-12-0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郝戎 收藏

栏目:中国文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主题征稿专栏

开栏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文艺的方向、目标、责任与使命,中国文联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为主题,自7月中旬至10月底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得到热情响应和踊跃参与,显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把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文联工作的担当作为。现优选来稿文章在本专栏刊发,以飨读者。

构建“中国演剧体系”

担当戏剧艺术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艺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道路,同时也向文艺工作者们提出了如何展现文艺新气象新面貌的时代课题。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作为一名戏剧艺术和戏剧艺术教育的从业者,在此谈一下我的理解和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

中央戏剧学院起源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党和国家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赓续延安鲁艺红色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戏剧艺术的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面向新时代,中戏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以服务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为己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构建“中国演剧体系” ,以期解答“如何在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时代文艺,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的时代命题。

构建“中国演剧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艺术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初,话剧传入中国。在戏剧人的共同努力下,当代中国的戏剧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表达、中国内涵的戏剧艺术形式。面向新时代,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文化地位持续提升,党和国家对于戏剧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和对于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所承担国家戏剧艺术发展任务的艺术院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戏剧艺术工作者,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成为了我们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问题的一份重要“答卷”。

(二)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以及其蕴含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之初,话剧界郑重提出向中华优秀传统学习。中戏的老院长欧阳予倩大力提倡话剧演员训练方法向中国传统戏曲学习,强调话剧一定要走本民族道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戏剧人努力地融入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等文化元素,赋予了中国戏剧独特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面向新时代,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理论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将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体现到当代戏剧艺术的表达中。而“中国演剧体系”强调学习传统戏剧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吸收其中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在坚持创作、表演“形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意合”,守正创新,完善中国特色戏剧艺术道路。

(三)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是对一代代戏剧人探索和实践的历史传承

建立我们自己的演剧体系,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几代戏剧人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以欧阳予倩、焦菊隐为代表的戏剧教育家和导演艺术家,率先提出系统研究建立“我们的体系”。中戏原院长徐晓钟先生倡导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特点,融合东西方戏剧艺术元素,把诗意与写意融入中国当代演剧艺术。其作品《桑树坪纪事》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新时期里程碑式的戏剧作品。在各位前辈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演剧学派”的美学理念和创作方法日益成熟,为开拓性、创造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向新时代,中国戏剧无论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建树,都需要突破、拓展和革新——在前辈丰厚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表现形式揭示舞台创作内在规律,进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学表达,在形成“中国演剧学派”基础上进而构建“中国演剧体系”,进一步推动斯氏体系中国化的进程,使之成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抓手。

构建“中国演剧体系”的理念和实践

“中国演剧体系”的根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这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中国演剧体系”坚持立足本体,向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学习,注重传统戏剧艺术在当代戏剧形式中表达的同时推动其探索新的呈现形式;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理念,创作了纪念党的伟大奋斗征程的话剧《万水朝东》、讲述以田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戏剧人奋斗历程的话剧《风云儿女》、展现抗联战士革命精神的音乐剧《八女投江》、反映乡村振兴感人故事的话剧《背篼里的春天》、赞颂“时代楷模”杜富国同志英雄事迹的舞剧《没有硝烟的战场》等一系列舞台剧作品,展现了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新风貌。

“中国演剧体系”的核心要义是“守正创新”,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强大助力。通过数字技术,京剧大师梅兰芳重现舞台,一系列经典作品和人物得以“重现”。“中国演剧体系”将智能科技作为重要支撑,以数字艺术科技手段助力演出呈现的创新与发展,拓展戏剧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面向新时代,中央戏剧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为引导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探索。学院设立了曲艺专业,不断完善“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建立“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数字戏剧系探索戏剧艺术发展的新形态。2023年,学院举办了曲艺教育峰会、传统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等重要研讨活动。11月30日刚刚成功举办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传统戏剧艺术传承发展交流研讨会。未来,学院将以“中国演剧体系”为抓手,不断强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学习与理论阐释,深入贯彻落实到创作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去。

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将是一条立足中华文化、汲取世界各戏剧流派之精华,自觉实践戏剧艺术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几代中国戏剧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应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本文来自作者在中国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已于2023年12月8日发表于《中国艺术报》第3版,文中图片来源于作者发言PPT。


*作者:郝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在文明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文艺(汪涌豪)

文明的连续性与文学批评的历史传统(傅道彬)

一个曲艺人的学习与思考:坚定文化自信,创作艺术精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