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烽火岁月中的美学力量——抗战版画的叙事艺术(王雪峰)

2025-09-18 阅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雪峰 收藏

抗战时期,版画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唤醒民众意识、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视觉媒介。在民族的至暗时刻,版画家们以刻刀为笔,刻画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壮丽图景,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抗战版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在抗战语境下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抗战版画的叙事之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阐述。1931年至1937年期间为借鉴西方摹本的探索期,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为逐步走向本土叙事的成熟期。中国现代版画在诞生之初便与民族救亡紧密相连。1931年,木刻青年们受到九一八事变的刺激,开始将刻刀对准侵略者的暴行。这一时期作品的叙事明显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如江丰的《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采用欧化粗犷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对比,叙述了日军在街头的肆意妄为;胡一川的《到前线去》,以相似的语言方式,呼吁民众反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视觉方式虽然赋予版画强烈的艺术表达力量,但也存在脱离群众审美习惯的弊端。

到前线去 胡一川 版画 15x20.5cm 1932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战争的影响下木刻青年们被迫实现了全国大流动,把版画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在战火的洗礼中,版画叙事之美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叙事图式从早期的大头像、片段式场景,发展为相对完整的叙事性画面;其次,叙事对象从概念化、符号化,逐步走向对现实的生动写照;最后,叙事手法从粗放的黑白块面表达发展为丰富细腻的线性书写。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太行山的宣传实践、古元在延安碾庄的生活体验、李桦在湖南报刊中的探索等,在这一转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借用民族民间形式、深入体验生活,以及抗战宣传的现实需要等,共同推动了抗战版画走向本土叙事之美。

抗战时期,版画的视觉叙事结构经历了从简单的象征叙事到复杂的情节叙事的演变过程,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坚韧的精神。

探索时期的作品多采用符号化的象征叙事,通过简洁的图像符号表达出抗战主题,如怒吼的嘴巴、紧握的拳头、飘扬的旗帜、游行的人群等,以此呼吁民众进行反抗,传达出不屈的抗争精神。而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进入成熟期的作品,由抗争精神传递逐步转化为抗战现实行动表达,于是复杂情节叙事的作品逐渐增多,通过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开展生产等内容的现实叙事,指导民众的抗战行动,作品的叙事之美具有了更真实的感染力,直接推动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凝聚了民族力量。

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通过正在战斗的士兵、递送手榴弹的儿童、托举士兵的老人及百姓,构成了金字塔式的叙事图式,民众团结抗战的叙事内涵不言而喻。野夫的《送布衣》,描绘妇女为前线战士送衣的情景,快速的步伐清晰地展现了后方支援前线的深厚情感,传递出全民抗战的坚定信念,中华一体的力量跃然纸上。这种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不仅强化了作品的故事性,提高了抗战宣传效果,也在文化及审美层面构成了抗战版画独特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情感纽带。

事实上,版画在抗战现实历程中,逐步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叙事符号体系。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一幅全民抗战的宏阔视觉图景:战斗现场、支援前线、百姓苦难,呈现出各民族民众浴血抗战的现实,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侵略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抗战版画的叙事美学不仅体现在视觉本体的图像表达之中,更凝结在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视觉内涵之中。全面抗战爆发后,版画家群体进行了深刻的审美反思,向民间学习逐步成为艺术表达的美学共识,由此实现了本土化的跃升。解放区的作者深入根据地的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从中汲取美学营养,最终将剪纸、窗花的叙事语言吸收到版画创作当中,构成极具特色的乡土美学。如彦涵的《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直接借用了民间门神的叙事结构,将主要形象进行了置换,从而直接进入了民间文化的语境。再如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显然借鉴了民间套色年画的表现语言,再现了农民协作耕作的场景:画面中人物的朴实憨直、耕牛的健壮有力、土地的丰饶肥沃,无不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源自民间的艺术表达所构成的乡土美学方式,一方面使得版画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在精神层面激发了民众对家乡、对民族的深厚情感,成为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李桦创作的《秋日》《晚归》等作品,一改往日的叙事风格,以清爽明朗的语言,表达了农民加紧生产支持抗战的现实景观,乡土之美扑面而来。

抗战版画的叙事之美最核心的价值在于重构了个体与民族的关系。无论是彦涵《不让敌人抢走粮食》中群众与敌人的殊死搏斗,还是李少言《地雷战》中妇女、儿童和战士的紧密合作,均表现了民众携手抗敌的场景。在视觉叙事中消解了地域、年龄、阶层、种族的界限,从而凸显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这种集体维度的叙事策略,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绑定,使保家卫国从抽象口号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认同,最终转化为具体的抗战行动。

抗战版画在木板上刻下的痕迹,蕴含着独特的叙事智慧与美学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已经超越了艺术表达本身,激励着中华儿女铭记历史,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作者:王雪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民间彩塑中的童趣(王雪峰)

康烆的《观天之道》系列:象道之境(王雪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