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终评印象(乔燕冰)

2025-10-1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收藏
让舞蹈以一种“温柔的行动”,实现建设性的社会参与

——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终评印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现当代舞蹈艺术如何反映和观照当下的生活面貌,从而折射出今天的时代精神内涵?”近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以下简称荷花奖现当代舞评奖)终评在呼和浩特举办,其间召开的以“舞绘时代:现当代舞蹈艺术的现实题材观照”为主题的现当代舞蹈创作座谈会上,主持人、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主任、《舞蹈》杂志副主编张萍开宗明义亮出的题旨,是现当代舞创作恒久面对的时代课题,是与会专家们分析探讨现当代舞创作的“现实性”问题,也是创作者们在两场演出中用身体作答的实践课题……

当代舞《江渚云山》

现当代舞创作:舞蹈介入现实,意味着身体要成为“社会的感官”“文化的载体”和“行动的倡议”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说舞蹈是心灵情感最直接的抒发,那么现当代舞则以各舞种中最自由的肢体语言,彰显着舞蹈艺术的本体价值。也正因此,在本届荷花奖现当代舞评奖终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在身体语言的无限探索中,创作主体对文化根脉的触摸、对生命哲学的反思、对民族精神的致敬、对时代生活的观照。

极简的灯光与音乐克制而精妙,将舞台上的舞者们点染成苏醒的群山;随着舞者肢体圆融舒展的提沉冲靠、自然流畅的俯仰伸缩,身体挪移的缓急、群舞组合的疏密、队形调度的开合,不断勾勒出层峦叠嶂的壮阔和山水映照的灵动;往往观众正沉醉于“静影沉璧”,舞者又散作“浮云万里”……当代舞《江渚云山》并非对位黄宾虹同题画作的积墨为骨、渍墨为韵,而是在汉唐神韵当代活化的山水意境中,铺展出中国古典文学与绘画延续至今的可以步入、亦可神游的天地意象,生成独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境界。

移动的板块装置,将舞台区隔成纵深的区域,一群舞者以充满渴望与力量的舞动,逆流而上、寻光而行;板块装置对物理空间的切割与重组,构建出压抑、阻隔的动态现实环境和心理场域;在背负、推倒、跨越板块装置的互动中,舞者顿挫铿锵的肩背动律、豪迈舒展的身体腾跃,无不诠释着民族危亡之际的奋起与抗争;牺牲,定格在历史的留影中;精神,却如星星之火在大地上燎原。当代舞《觉醒》演绎出蒙古族知识青年在党的思想引领下的精神觉醒,也映照着人类追求光明与解放的永恒力量。

漆黑的舞台中央,一束从穹顶直坠而下的定点光,打在一个硕大的指针式装置上,立于其上的女子肢体随匀速转动的“指针”起伏、顿挫,时而同步、时而对抗,有豪迈铿锵、有失衡踉跄;那冷静沉思时的静止与屏息、麻木倦怠时的松弛与无力、执着抗争时的紧绷与发力,正如每个人与不可逆转的时间洪流的奋勇博弈——现代舞《回》在追问时间的源头和尽头的回环中,构织出关于存在确证与价值求索的生命隐喻。

终评作品诸多舞台呈现,释放着舞蹈艺术传承文化、内观自省和介入现实的力量。正如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延杰所言:“舞蹈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现实。它承载着个体的生命经验、情感记忆,也烙印着集体的文化基因与社会痕迹。当我们舞动时,我们呈现的不仅是肌肉的收缩与舒展,更是一种存在的宣言。”她强调:“舞蹈介入现实,意味着身体要成为‘社会的感官’,去触摸时代的体温;要成为‘文化的载体’,去激活历史的记忆与对话;更要成为‘行动的倡议’,去推动积极的改变。由此,舞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观赏对象,而是成为一种‘温柔的行动’,实现建设性的社会参与。”

“我所有的创作都来源于我的疼痛感和疑问,我想用舞蹈说我想说的话!”《回》的编导、无锡市歌舞剧院一级导演汤成龙的如是心语,或许便是无数作品生成的注解。正是源自创作者的人文关切,成就着舞台上诸多有温度的社会书写——用芭蕾舞语汇塑造飞行员群像谱写蓝天卫士精神颂歌的《飘扬在云间》,以女性肢体舞动的原始韧性和刚柔并济的质感礼赞生命与信仰的《岩话》,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命映像中叩问衰老、亲情与生命尊严等永恒命题的《琥珀里的时间》等作品,展现着当代舞集体叙事与个体关怀的多重变奏;在困境中绽放新生点亮精神世界的《燃烧》、用“冲击性”动作语汇探讨数字时代人们的创造与迷失的《启》、在“躺平”与奋起中审视自我存在价值的《生活》等现代舞作品,以先锋姿态展现创作的现实思考和精神追求。

“在这届终评作品中,我看到了温情无限,看到了中国舞蹈现实主义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新气象。这非常有趣。相比往届,很多作品的编舞章法更进步,编舞逻辑更严谨,少了以往常见的‘无由起舞’和接近课堂化的大组合,尤其是一些相对含蓄的意象创造和作品立意的提升值得注意,令人欣慰。”担任过数届荷花奖现当代舞评奖的本届评奖终评评委会主任、一级编导高成明说。

现代舞《燃烧》

现实题材创作:“为人民而舞”不仅仅是跳舞给人民看,而是以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为社会责任“发声”

像往届荷花奖现当代舞评奖一样,关于当代舞、现代舞的属性与边界问题依然是专家评委讨论的话题之一,甚至在评委、原海政文工团团长、一级编剧高山看来,现当代舞如今是“‘现’里有‘当’、‘当’里有‘现’,呈现出属性越来越靠近、越来越中性的样貌”。但显然,专家评委们已不再执着于现当代舞属性界定的争论,而更看重其创作如何克服短板,拥有更好的现实性内核和当代性表达,尤其针对现实题材的创作实践提出了更多期待。

“青年编导正在可贵的实践中奋力拓展题材的维度,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丰富表达方法,一些作品直击社会问题,赋予人文关怀。同时,也观察到一些作品的作者还没有从内在形成创作哲学,因此出现雷同的‘新的套路’现象。”内蒙古舞协主席、一级导演何燕敏如是表达其“突出感受”。她感叹,现实是现当代舞创作的灵感富矿,而我们是否也要反观一下,一些作品是否已经与现实脱节?我们的创作是否真正准确表达了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深度思考?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毛毳认为,当代舞不需要对齐Contemporary Dance(西方的当代舞)秉持的现代主义美学来确立其“当代性”,而是可以坚持在中国的语境中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造,可以追求我们的叙事需求,但必须提供立意的明确表达,即使是抽象的作品,依然要让观众能够绕过形式语汇,看到创作的“主心骨”,即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表达。

“‘为人民而舞’不仅仅是跳舞给人民看。”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万素解析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内因外化的基点和逻辑,针对当下舞蹈领域依然存在的“豪华浮夸空洞版”“跟风无脑自以为是版”和“套路炫技自洽自嗨版”等“版本”舞蹈创作,她强调,要时刻关注现实与当下周遭,以感同身受的切身体验,透过丰富多元的表象,探求背后的精神与哲思,以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为社会责任“发声”。

而无论是新文艺群体代表、青年舞蹈编导文小超坦陈很多观众“看不懂”是现代舞创作者长期面对的最大困境,还是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宏伟提出“错彩镂金”还是“芙蓉出水”的美学选择,抑或是台湾体育运动大学舞蹈系教授罗闽羚强调“通过跨领域创作与社会进行有效对话”的实践路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教授颜翠珍着眼以当代精神诠释身障群体的生命超越,都为现当代舞创作如何更具现实性和当代价值并能更好地走近受众提供思考和探索空间。

“你们关注过网络吗?你们关注过‘快递小哥’吗?尤其是面对场景里的新时代,你们关注过国家重大工程吗?舞蹈人应自问,置身当下时代,舞蹈如何实现更多维多样的表达?这个时代需要展现和传承怎样的精神?”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直言,本届评奖虽然很多作品在舞蹈技术、立意深度、浪漫程度和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还有诸多不足。创作者只有真正回到生活中,更深刻地体验时代生活,以更真诚的态度、更完善的创作思维、更自由的身体语言,让作品实现思想的共鸣、价值的共振与情感的共情,才能更好地为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配图为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终评参评作品,翟红屹摄,选自“中国舞蹈家协会”微信公号


(作者:乔燕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报记者)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舞剧《雷雨》:何以舞出了一首诗?(乔燕冰)

舞剧《大湖之灵》:以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乔燕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