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审美意义研讨会综述

2023年10月6日由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的“当代中国影视评论工作坊(第一期)——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审美意义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会议的开幕式由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主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韦路和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作了精彩的致辞。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着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审美意义和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总体来看,与会学者们主要就影片《水让我重生》的审美经验、美学意蕴和对高校纪录片的发展影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多维解读—— 共析影片《水让我重生》的审美经验

一些专家、学者、影评人,眼光敏锐,感悟深刻,聚焦《水让我重生》的导演和影片本身,就影片的主题选择、表现形式、诗性风格、叙事策略、电影配乐导演风格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水让我重生》导演金行征谈到了这几年拍摄《水让我重生》对他最大的改变,是对残疾人的一个深刻的认识。蒋裕燕有一次跟他说,她不认为她自己是残疾人。这句话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觉得围绕着这一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们不是残疾人,他们自以为不是残疾人,或者是我们觉得他是残疾人,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不是残疾人至关重要,同时他也希望收到更多的评价或者批评,使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残疾人的境遇。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张建庭指出,影片中的残疾人没有把自己当残疾人,宣扬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纪录片的纪录是比演员表演更好的一种呈现方式。浙江省纪录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严卫平认为,金行征导演是一个睿智、质朴、真性情的纪录片导演,他的作品在平静诉说故事的同时,深刻洞悉人性和社会。多年来,金导演始终走自己的路,致力于深入挖掘残疾人题材,拍摄了《罗长姐》《无臂七子》和《水让我重生》等作品。通过这类纪录片,我们能看到社会的多样性,间接推动社会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国家一级导演许继峰对金行征的影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评价。他认为,首先,这无疑是一部出色的纪录片。金行征的作品保持了纪录片的纯粹和自信,他摒弃了外在的修饰,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片真正的价值——带领我们认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领域。第二,这部作品明确地展示了金行征的个人标签。从《罗长姐》《无臂七子》到最新的《水让我重生》,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感,这是相当难得的表达,它不仅呈现出真实的人生,同时也映射出导演的内心世界。第三点,尽管金行征在德国和日本接受了完整的西式教育,但他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中国式诗性表达。中国知名纪录片撰稿人张海龙认为,金行征有德国的留学背景,他的视角和处理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克制的美学观点。他对残疾人的持续关注以及由这种凝视所带来的期待,使我们渴望更深入了解残障群体,从而走出对他们单纯的赞美和完美的印象,探究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书记王庆文对影片《水让我重生》高度肯定,他指出这部纪录片极具“感人”这一特质,在真、善、美的表达上达到了高峰。片中真实的情境让人深受触动。例如,影片中展示的教练、运动员、他们的家人,以及国家体委残联等组织对运动员的支持和保障,这些都充分展示了社会对这群人的关爱和帮助。其次,运动员虽有残疾,但他们结实的腹肌、宽广的肩膀和有力的大腿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力量美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韦路认为,金行征的这部纪录片非常震撼人心,充满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选择了残疾人作为主题,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当前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次,故事的叙述也极具力量。他选择了几个不同背景和特质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运动类型,反映出残疾运动员的整体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再次,体现在画面上,他的纪录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运动本身就充满力量,当这种运动来自残疾人,并在水中进行时,视觉冲击力更是无法言喻。最后是在影响上,该纪录片让观众意识到需要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和看法。残疾人除了需要物质上的平等,精神上的平等更为重要。浙江传媒学院电视学院副院长卢炜认为,金行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总关注一些特殊的人物。在主题思想上,金行征能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成功地将现实和理想二者相统一,他在节奏的掌控上十分精妙,即便观众可以预见结局,片子依旧能吸引人且表现出色。在金行征的作品中,三一律这一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明确,主线清晰。他选择以人为中心而非事件,注重现实主义,在其中融入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元素,使作品富有深度和广度。中国知名影评人苏七七指出,通过观看《水让我重生》,他感觉到金行征导演的整个精神面貌和他所秉持的这种生命的荣光、奋斗的精神,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非常真实而真诚的,他把自己内部的这种东西投射在他的对象,以及他在对象身上发现的东西又折射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的震荡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和整个的光圈。在叙事层面上,《水让我重生》采用群像式的作品拍摄方法,是将残疾人运动员放入到相应的一个关系体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拼图比较完备,叙事上完成度较高,但问题也就在于叙事缝合得过于完备了,身体的、生命的、集体的、荣光的这些东西之间都呈现出自洽平衡的适配关系,一点破绽也没有。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黄敏学认为,在人物叙述和情感抒发方面,音乐的加入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影片的情感和叙事层次。他指出金行征导演未来的作品,特别是涉及人物叙事和情感抒发的部分,适当地加入一些背景音乐,可能会增强叙述的情感深度和影片的吸引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邱跃强通过对《无臂七子》和《水让我重生》比较,指出金行征导演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他结合《水让我重生》的两个细节具体分析出金行征导演的电影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克制,这种克制让电影更真实、更有力量。

理论聚焦——发掘影片《水让我重生》的美学意蕴

一些学者立论新颖,试图从新视野、新角度探索纪录片《水让我重生》的美学意蕴。他们的探讨围绕水的意象、身体美学、残缺叙事、乡愁乌托邦、歧感、个人意志和集体意志的关系、身体与环境等问题展开,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高峰着重分析了影片《水让我重生》中“水”的象征意义。他认为,水在道家中代表生命和宇宙的流动,在佛教中象征着慈悲、智慧和亲近,在儒家思想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心理学中,它代表着爱、关心和帮助,这一主题在整部影片中都有所体现,水在这部影片中不仅象征着爱、关心和帮助,还提升了影片在精神层面的深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认为,金行征导演的影片《水让我重生》体现了一定的诗学和美学意味,但是在生命政治和生命科学面前仍显得有一点古旧和保守。影片从体育电影等角度探讨了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之间的关系,生命的爆发力,身体荣光的呈现问题。但对残疾人的各种辅助以及人工智能级别的东西没有呈现是一种遗憾,希望以后理论和创作能有更进一步的结合,对这些东西展开深入研究。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陆扬指出,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不仅是一部关于水上运动的电影,也揭示了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和坚韧精神。标题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涵盖了伦理学意义。身体美学有其多元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一般而言,美的本质在于完整、比例和匀称,但这部电影中展示的身体之美,是在一部分身体缺失的背景下呈现的。影片中残疾运动员的小乌托邦是在特定时空中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如果能从不同的视角,比如从他们内部来展现这个小乌托邦,或许能让电影更加丰富多彩。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科学院副院长高宏明结合自己的残疾人拍摄经历指出,残缺叙事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深入探索和理解被拍摄者内心世界的途径。它赋予纪录片更深的层次和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人性和自我。影片《水让我重生》中的表达和叙述,展示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美学。影片中的每个镜头、每个画面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力量、挑战和希望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声音的叙述,更是一个视觉的叙述,一个感情的叙述。每个镜头、每个画面都在调动和调度着观众的情感和认知,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世界。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认为,从托马斯·莫尔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念,从空想走向科学的进程,都有力地证实了Utopia其实是一个更为美好、更契合人性、值得全人类齐心协力去创造的世界。他是可以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实现的。纪录片《水让我重生》中的运动员、他们的家人以及导演共同构建了一个微型的乡愁乌托邦,影片《水让我重生》不仅捕捉到了运动员在水中的优雅之美,更展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他们的表演如同一种现实中的舞蹈,通过自我、家人以及教练的指导和努力,在疫情带来的种种困境中,展示了生命的爆发性飞跃。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认为,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金老师还是在坚持对这一种非常态的人群的关注,但跟《罗长姐》相比它又有不同,罗长姐是一个个体的、一个家庭的创作,而《水让我重生》里展示的是一个群体的创作。如何继续继承《罗长姐》已经展示出的才华,用艺术的镜头,用隐喻的方式来更好地展现对生命的关注,呈现残疾人生命中的隐痛和情感挣扎,这应是金行征导演以后创作应该深化的方向。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肖琼认为金老师的镜头聚焦于残疾人和老人,当我们带着自身的经验接触这些特殊群体时,会发现他们自我认知与我们不同,这种歧感,在表现运动员生活的许多细节中都有体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异质性的体验。就叙事策略而言,他谈到影片中的冲突不是那么直接和明显,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叙述方式。像水一样,看似柔弱,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这与运动员的精神相契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罗婷通过对《水让我重生》与《罗长姐》对比,指出,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个体、艺术家或纪录片制作者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视觉表达去填补这种残缺是非常困难的。《阿凡达》与《水让我重生》有着显著的不同。阿凡达借助于纳美人的身体,实现了一种后人类的自我。《水让我重生》则是通过残疾人的自己劳动获得重生,充满中国特色。与《大阅兵》相比,这部影片探讨了一个特定于中国的问题——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残疾人之所以面临困境,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缺陷,更在于他们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最具个性的人。这种个性需要社会的广泛包容和支持。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副研究员严毓倩探讨了《水让我重生》中的身体与环境问题。具体而言,残疾人的自我认知和我们对他的看法会随着环境而改变,“残与障、身体与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残”是由周围环境中的障碍所定义的。残疾人、拍摄者、观众的身体三者之间的存在着一种凝视,相互间该如何进行互动。在自然环境中,残疾人面临的挑战更直接,更真实,这是他们真正能感受到自我的时刻。而在受控的环境中,他们似乎变得更被动,更依赖外部的控制和规则。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他们在不同环境中呈现的“自我”。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冯芙蓉关注的焦点是关于小型社区乌托邦的情感结构研究。他在《水让我重生》中识别出两类乌托邦。一类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形成的短暂、临时、以空间为基础的乌托邦。另一类是教练和运动员群体之间建立的,基于情感、相对更长期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封闭性、单纯性三个核心特征,其实现基础在于友爱。这部影片如同一个范例,展示了通过友爱我们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生,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为现代社会指明一条新的道路。

产研结合——助力高校纪录片发展

由《水让我重生》出发,一些专家学者聚焦浙江高校的纪录片创作,对其发展方向、重要特征、社会意义进行阐释,并对《水让我重生》的推介和宣传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峰指出,浙江大学这部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又使中国的纪录电影增添了一朵璀璨的奇葩。高校制作出如此优异的电影对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弥足珍贵的。浙江高校能够走在我们全国高校创作的前沿,产生了这么多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应该称之为浙江现象。希望这次影片《水让我重生》的学术探讨能为中国的纪录电影增添一层学术的色彩。浙江省纪录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严卫平认为,金行征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纪录片,并不是某个公司或电影集团的功劳,而是高校教师的成就。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不仅从事教学和科研,还积极参与创作,为浙江纪录片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浙江传媒学院电视学院副院长卢炜指出,金行征的纪录片在主流纪录片和独立纪录片之外提供了第三种可能——学院派纪录片。这是学院派纪录片的一个典范。它强调个性、独立人格和学术风格,这种表达是非常出色的。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勇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纪录片创研中心的基本布局及浙江创研中心在其中的地位。他认为,纪录片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教育至关重要,纪录片,作为一种更接近真实和现实的媒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以金行征导演的纪录片为例,分析了浙江大学纪录片教育的特色,体现出突出作者的表达,注重学科交叉,强调国际视野的特点。

关于纪录片《水让我重生》的具体推介,中国知名纪录片撰稿人张海龙提出可以让《水让我重生》进入亚运会博物馆,成为一部文献记录,甚至在高校巡回展映,或者成为浙大自己的驻场影片。这样,当代创作者的作品将有一个更好的归宿,纪录电影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仅仅在研讨会或巡回展映中被人们所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书记王庆文认为,首先,可以通过残疾人组织来推广这部影片,其次,可以借助影片主角的家乡和亲友的推广。这部影片不仅对我们的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也能让主角和他们的家人、朋友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欣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对几位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了感谢。他也认为,不仅金行征的作品,张勇关于中非题材的纪录片和电视剧也可以被纳入。如果学校不接受这个建议,学院会也独立实施。新生报到时,可以让他们在新生教育周观看这些作品,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王杰教授作了研讨会总结,他对拨冗与会的各位专家表达了衷心感谢,他指出,目前中国电影已经吸收了大量国外的技术和经验,现在是时候开展中国式创新了,要创作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就需要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金行征导演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其电影语言和独特性,探讨其与国外作品的差异。当代电影是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志,可以真实地呈现中国图景,我们有着与别国不同的情感结构、文化积淀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影视创作。要让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影评、分析和作品上映后的社会观察。在未来的影视评论工作坊中,我们将不仅讨论纪录片,还会探讨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并进行严格的评价和深入的分析。我们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影视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具体议题上体现了深入现实、开放多元的特点,专家学者之间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学术切磋和对话,呈现了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既有对《水让我重生》审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又有对其美学意蕴的深入发掘,还以此为媒介,推动浙江高校纪录片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中国影视创作相结合,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影视评论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签发:杨晓雪

审核:都布


延伸阅读:

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审美意义研讨会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揭牌

“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在杭召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