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书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023-07-24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收藏

7月8—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基于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观照,对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提出诸多思考与创见。

研讨会现场

加强文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表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创办十年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频共振,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艺理论篇章,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学术队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第二个结合”重大意义的深刻阐释,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提出了亟须深化研究的重大时代命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表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是新时代文艺实践乃至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任袁正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实现文艺领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指引了正确方向。张江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需要以文艺理论、评论、创作三者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其中文艺创作是根源,而文艺批评实践与经验则为文艺理论提供了土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扎根于文学实践,不断提升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理和思想水平,增强对文学实践的理论解释力。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之明呼吁,广大评论工作者要自觉发扬批评精神,打磨批评利器,以文艺评论的形式彰显新时代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为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事业作出贡献。袁正领表示,欢迎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积极投身文艺评论事业,深度介入文艺创作与评论的现场,在加强评论的同时,汲取理论创新的营养;倡导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同仁们,增进对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吸纳,在提高评论高度深度的同时,助力理论创新。

山东省文艺评论家驻会副主席王之明

总结百年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回应时代变革要求,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总结提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经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个时代高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泓峻认为,在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论题切入,建构起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体现了文艺的民族性和人民性两大重要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在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寇鹏程看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初步建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基本上构建起了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特色鲜明的批评价值体系。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文学与社会的这种同一性是当时文学价值取向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文艺事业作为党的重要事业,服务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使命。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张清民提出,在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不同历史时期,文艺批评政治标准的内涵与目标既有延续性也体现时代性要求。对文艺家来说,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艺经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艺术经验与审美形式方面作出突破性探索,创作出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文学作品,这就是最重要的政治标准。

与会学者围绕论坛议题展开探讨

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

新时代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历史新方位,构建反映新时代实践、体现新时代高度、彰显新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每一位当代文艺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书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一鲜明的价值立场赋予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担当。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教授范玉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以“文艺的人民性”范畴重构了文艺本体论,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创作者的关系等问题。围绕“文艺的人民性”聚焦文艺精品、艺术高峰、艺术创新、思想素养、创作态度、文化传统以及文艺人才的培养等,提炼出“人民是文艺之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新命题,使之成为重构文艺本体论的辐辏。

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谭好哲认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一是始终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艺发展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二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三是始终牢记人民至上,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评判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尺度。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韩振江认为,在新时代推进文艺理论体系创新,需要有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和科学有力的方法论,即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论的架构和资源为主体,批判借鉴西方文论,建设当代中国文学理论。

本文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1日第2版。


(作者:张清俐,《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延伸阅读:

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

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揭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