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泮先生是中国音乐文学领域的知名评论家,他词曲同工、创研并举,新书《词曲艺评》更是将其近十年来对于音乐经典案例与事件的文化思考熔于一炉,也从一个侧面映射了这个时期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景观。
本评论集涵盖的对象除了歌词、歌曲之外,还有歌剧、文学、文化活动、文艺理论等,可谓包罗万象。故对于此书的赏析,笔者更倾向将其放置于宏观音乐文化的范畴进行考察。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对于“道”的追溯,以及传授优秀作品思想与技法的“育人”理想,正是此书微观评论背后所蕴藉的审美态度与治学精神。魏德泮先生的文风清雅而自然,阅此书似乎可见一位谦逊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中进行着亲切的述说,而这些表达实则贯通着深厚的理论造诣:美学、音乐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兼而有之。其中美学视角是最凸显的表征:全书中“美”几乎是出现最多的关键字,笔墨之重、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魏德泮先生中引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撰写文艺评论的幸福感。在此书中,“美人之美”即视他人之美为美的评述不胜枚举:评析歌剧《沂蒙山》中所阐释的“沂蒙精神崇高美”;分析张景坤《山水集》中所总结的“追求美的理想 创造美的艺术”;建立“歌词美的艺术标准”:真、新、深,以及“哲学是歌词美的根基”“意象是构成歌词美的基本范畴”“流行是歌词美的社会选择”等诸多言论……
魏德泮先生在音乐文化领域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阐释美的同时,也在以此为范式向全社会弘扬美的精神、向更多年轻人传递美的理想,这似乎是本书的立意之本。由此可见《词曲艺评》虽是针对专项领域的评论之言,却也是追求崇高境界的理想之书。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一样,魏德泮先生也试图以此书勾画着至臻至善的大美之境。
深入歌词与音乐的本体领域,魏德泮先生建立了以意象为核心的分析视角。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是关于“美”的关键理念之一,历代哲学家、艺术家对这个问题多有阐释。魏德泮先生将西方符号学“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与东方美学“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两种思想相结合,运用至音乐领域并推衍出以“意象”来解析、建构歌曲之美的方法论。在全书中,针对谷建芬作品的音乐形象、“听见中国听见你”活动中《高原的梦》《八廓街》等歌词、庞井君散文集《黑夜之美》,以及经典儿童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等案例分析中都运用了“意象”视角并对创作方法进行了探索。魏德泮先生针对音乐领域的“意象”思维方法体系近似于当代美学家叶朗先生的“意象生成”理念,它结合了灿烂的感性与缜密的理性;也似朱光潜先生“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的论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合而为一。从功能价值角度,此“意象”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原创音乐发展有着现实意义。笔者参加过几次文联系统的创作采风活动,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到祖国各地人民一方面热爱自己的故土,一方面也向往着诗和远方,现实与理想的世界都是其心中的真实存在。因此,我们的音乐文化既要满足人们对其自身真实境况的抒写与歌颂,营造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又要了解并吻合其内心深处的理想诉求,从而赢得更高层次的共鸣与共情。“意象”方法论的建构实际是针对此现状,能贯通音乐创作、鉴赏与研究的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我们期待它的最终成形。
魏德泮先生作为音乐界的前辈一直将自己的创作、研究与时代同频,他重视经典也关注潮流、尊重先哲也提携后人。在此书中,对于音乐人物的评述、对于社会风格的品读覆盖了漫长的时间轴线。值得关注的是,在《流行是歌词美的社会选择》《时尚对经典的一次诠释》《咏唱经典 拜访古人》等文章中,他从文艺史观角度表达了对于不同年代文风的思考,并且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等问题作出了充分的辩证分析。回到现实意义中美的范畴,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个体审美与社会潮流的纽带,诚然每个个体、每个年代群体的审美都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因此,魏德泮先生以《创作要做时代的创新者、领潮人》一文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脉络中梳理出:邓丽君、罗大佑、陈小奇、李谷一、邹友开、金兆钧等多位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领潮人,呼吁发挥符合时代与社会需要的审美引领与榜样价值。延续这种思路,下一位中国音乐文化的领潮人将会是谁?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媒介融合让更多音乐受众能主动参与到音乐创作与制作环节之中,音乐的“艺术把关人”与文化网络生态已发生了悄然改变。在这种语境下,笔者更愿意相信新的领潮人就是当今热爱音乐的广大青年群体,他们的创造性与融合性已然在涵养着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的万千气象。就如从“Z世代”兴起的新国风音乐潮流,它不仅包含着对传统音乐语言与形象的创新性改造,还使其意蕴可玩味、高雅也可流行、时尚也有内涵,古典的中国美学精神也在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演绎中得以传承延续。
终究,“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李泽厚),《词曲艺评》就似中国音乐文化历程中一个美的印记,也将衍生出面向未来的更多可能。
(作者:李长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