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左宗棠收复新疆》: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叙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徐粤春)

2025-09-2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粤春 收藏
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叙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

在中华民族的英雄谱中,左宗棠的名字熠熠生辉。1876年3月,左宗棠受命率军展开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左宗棠收复新疆,一举粉碎了国外入侵势力,捍卫了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扬眉吐气的大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版图和中华国运。

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要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和无价财富。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明年是左宗棠出征新疆150周年。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塑造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对于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以及弘扬中华民族深沉持久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左宗棠在国家民族满目疮痍、内忧外患之际,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由于各种原因,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人们了解不多。近年来,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加强对这段历史的挖掘、研究和宣传,特别是通过推出重大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讲好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在这个背景下,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制作播出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填补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空白。这是对历史负责的作为,是对时代呼唤的担当,体现了可敬的历史勇气和独到的文化眼光。

对于一部历史纪录片而言,采取哪种历史叙事方式非常关键。以什么样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来把握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历史,是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难点。攻克了这个难点,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主创团队能够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叙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本片的基本叙事方式,使得纪录片具备新时代的风貌,呈现出正史的品格。

该片坚持文化的主体性,以中国的立场、视角和话语去审视、评价、叙述这段历史,依据科学的历史理论和历史观念选择素材、梳理脉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在史实、史论、史识方面都呈现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特征。片中,左宗棠以垂暮之年的病体率3路大军入疆平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各民族同仇敌忾,协助清军摧毁阿古柏伪政权。这样的历史叙事,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历史本质。

从艺术表达看,《左宗棠收复新疆》有诸多创新亮点,它是一部“没有台词的连续剧”和“具有表演的纪录片”。编剧很好地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以《危机重重》《大战前夕》《铁马冰河》《黄沙百战》《金瓯无缺》《天风海雨》为题分集呈现,每集又凝练拆分出若干富有冲击力的小标题,以章节化叙事巧妙延展出完整、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谓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同时该片主创又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辅以合理的艺术想象,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纪实性和故事性的有机融合,既符合纪录片的真实本质,又不局限于表现事实,而是通过增强纪录片的细节真实性和感染力来揭示真理。

同时,演员的表演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由表及里揭示人物的内心。忠贞爱国、正气浩然的儒家学人,经世致用、耿介霸蛮的湖湘汉子,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军事天才,成功地熔铸到一个人物里,生动再现了左宗棠的具体形象。其他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很用心,包括左宗棠部下、阿古柏集团、清廷人物和沙俄人物等,虽着墨不多,但有主有次、形神兼备,让人印象深刻。而次要人物群像的塑造服务于主要人物的塑造,丝毫不喧宾夺主,而是有力烘托和反衬了左宗棠的人物形象,使纪录片呈现出多层次的质感。

此外,《左宗棠收复新疆》很注意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大量兵马粮秣数据、奏折、合约、诗词、书信等文献档案的运用以及历史人物影像的使用,增添了纪录片信史的“砝码”。片中AI技术的应用亦达到很高的水平,抬棺出征的影像看不出人工智能的痕迹,实现了技术对艺术的有效赋能。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主题歌《千秋》也是一大亮点,歌声浑厚纯净、激昂高亢,歌词意象贴切、文白交融,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很好地烘托左宗棠的人格魅力与历史功绩,让人聆听歌声的同时,不禁遥想当年的大漠黄沙、金戈铁马,与今朝的绿柳扶风、春度玉门。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徐粤春专页

立足中国实践 回应时代关切(徐粤春)

探索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审美新变(徐粤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