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彩陶豆上的中心四方外围八角符号、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日出山巅图像,这些与天地宇宙紧密相关的图符,是齐鲁先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印象吗?白陶鬶、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等文物作为水土、火木与人文自然交融的指尖传奇,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央视近期播出的纪录片《寻古中国·齐鲁记》以5集的篇幅,用一个个考古研究成果、一篇篇古代典籍记载,以勾连对比、问题导向和数字活化的叙事探索与技术美学,把考古实证与文献解读互补、纪实拍摄与技术想象交融,共同营造出生动可感的光影文本,对齐鲁大地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作出了怎样独特的贡献这一宏大命题,展开了富有知识性、灵动性和艺术性的探微烛隐。
互文法:对比勾连的文明解码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互文”意即“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原本是强调诗文中的语句需相互呼应、彼此补充,共同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说法与中国传统考据学“多重证据互参”逻辑同源。考古研究中亦是如此,要通过互文来梳理文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多源证据交叉验证实现文明解码。
《寻古中国·齐鲁记》的叙事智慧表现在故事的讲述中,善于通过中华不同区域的对比勾连,使得地方性知识通过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关联而格物致知,使其所具有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意义得以确立。这种方法是整合文化记忆、揭示文明基因传承轨迹,以及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进程进行艺术呈现的有效手段。
片中谈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其上所刻“日月山”符号被专家解读为是东夷部族太昊和少昊的族徽,象征太阳和日神崇拜,而江苏常州和安徽泾县及湖北、河南等地相继发现刻有同样符号的陶器。之后排比式展现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白陶鬶、占卜用的龟形器及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的牙璧,均在我国其他省域发现。片中还谈到带有山东龙山文化元素的陶器,亦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新砦遗址,还把龙山文化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并置,说明在东夷部族与中原民族的长期碰撞与交流融合中,海岱地区的棺椁制度和器物礼制影响了中原夏商王朝的礼制发展。
这种“以器观史”的互文勾连,通过文物纹饰、礼制仪轨的跨域互证,揭示了中华大地各区域之间交流和互动日趋频繁的状况,其中齐鲁文化宛如涓涓细流,在流淌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轨迹和韵律。齐鲁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文化源流在历史长河中相遇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片中对蛋壳黑陶高柄杯工艺水平的介绍则一方面放在世界考古的维度上,赞誉其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又引用当下网友们对其“史前黑科技”的评价,并称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一套战国铜餐具为“收纳界的天花板”。国际化的叙事视野和年轻化的叙述语态,在中外、古今的时空勾连中完成了历史话语体系的架构,拉近了文本与观众的距离。
悬疑感:问题导向的叙事架构
《寻古中国·齐鲁记》摒弃了传统考古纪录片平铺直叙的“发现——展示——专家解读”模式,每集以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作为驱动,吸引观众跟随考古学家一起抽丝剥茧,开启文明探源之旅。如在《龙山文化》一集中,提及1973年在山东日照东海峪考古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口沿最薄处仅有0.2毫米,这类“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的薄胎黑陶器至今仍是世界陶艺史上的技术巅峰。片中随之抛出一系列问题:“在那个缺乏精密仪器的时代,海岱先民是如何创造出轻薄的蛋壳黑陶高柄杯的,他们又为何追求极致的薄呢?杯体修长、杯身较大而底座较小,它是如何做到站立不倒呢?”第五集《山河见证》中,主持人从一方出自山东青岛琅琊山的秦代刻石开篇入题,引出秦始皇数次东巡、三至齐鲁,由此抛出一系列问题:作为国之东土,齐鲁大地为何备受关注?大秦帝国又赋予它怎样的历史使命?秦始皇“徙黔首三万户”修筑琅琊台,在琅琊山驻留3个月,他做了什么呢?琅琊台为何能成为“四时主”的祭祀场所呢?这些问题成为开启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的钥匙,在问题串起的链条中,以充满悬念的张力建构起了问题导向的“悬疑推理”式叙事框架。这种自问自答的设问式“问题——解答”模式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强化观者的参与感,引领观众深入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纪录片作为知识学习和公民教育载体的理念是被广泛认同和普遍实践的。有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青年群体主动接触和观看纪录片的主要动机,是在娱乐消遣的同时学习知识和拓宽视野。因此纪录片创作与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纪录片由画面、声音和文字组成“多模态”文本,这种情境化的可视知识是获得历史认知、形成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就传播效果而言,《寻古中国·齐鲁记》问题导向的悬疑感叙事架构,无疑更有利于历史知识的传递和接受。
灵动性:考古成果的数字活化
《寻古中国·齐鲁记》承接《寻古中国》系列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运用CG特效、大场景3D扫描、XR+、AI视频生成等新技术,给予观众富有创新性和想象力的视觉形象设计,通过数字活化使静态的文物、文化遗址等考古成果变身为“会呼吸”的生命体。
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鸟形造型白陶鬶在片中借助数字技术动了起来,憨态可掬地翘嘴、摇颈、鼓腹、顿足、扇翅、摆尾,活脱脱若鸟般振翅欲飞,把东夷部族“鸟图腾”的信仰从抽象概念变成肉眼可见的灵动鲜活。山东博物馆珍藏的一组战国乐舞陶俑也在技术赋能下“活”了过来,甩袖、折腰、旋转、击鼓、敲磬,伴随复原的《韶》乐,翩然起舞,身姿曼妙。其他如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中描绘的孔子见老子历史场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铜餐具等,也都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了生动有趣的动态呈现。
片中还通过三维数字复原技术,首次完整重建了鲁国故城的整体格局。同时,基于对城南舞雩台遗址的数字化还原,首次以可视化方式展现了周代“祭天于南郊”这一重要礼制传统的空间布局与建筑规制。由静到动的转化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让齐鲁先民早期的生活图景、抽象的礼制思想等具象化为可感的视听语言,既保持了考古研究的严谨性,又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感拉近了古今距离,使得这些文化遗存作为叙事载体,更好地发挥了传递文化基因、还原历史场景的作用。
《寻古中国·齐鲁记》还运用AI影像生成技术,生动再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与晚期汶河沿岸的民居变迁,如早期半地穴式房间与晚期高规格方形建筑的对比,直观展现出生产力发展对居住形态的影响。在呈现三晋攻齐、周公伐奄、后羿代夏等历史事件时,该片结合考古遗址与文献记载,再现了当时的战场动态与战略推演,使观众沉浸式体验先秦军事冲突的宏观背景与细节逻辑。这种视听呈现不仅填补了视觉史料空白,更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让文明演进脉络变得可触可感,强化了历史叙事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正是借互文勾连文明脉络、以问题推进历史叙事、用新技术活化文化遗存,《寻古中国·齐鲁记》在光影中完成对齐鲁文脉的当代解码,为文明探源纪录片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新样板。
(作者:牛光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