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新时代电影:坚守人民立场,迈向强国征程

2022-08-2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饶曙光 收藏

2022年,恰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党领导文艺的历程中,中国电影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近十年来,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提质增效的措施,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不断夯实迈向文化强国、电影强国的根基。

《长津湖》

切实坚守人民立场

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中国电影亦是如此。近年来,世界电影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备受重创。中国电影沉着应对“大考”,疫情暴发之初,《囧妈》《肥龙过江》《大赢家》等影片纷纷选择与流媒体平台合作,不仅探索了线上播出的新型合作形式,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了电影的社会效能。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人秉持共同利益观,全行业通力合作,确保了投资不离场、人才不离场、观众不离场。《长津湖》剧组在影片开拍之初,便因疫情暂停工作,但为了能全景式展现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辉煌历史,制片团队坚持拍摄,动用群众演员过万名,得到了退役军人、消防兵和武警的大力支持,最终顺利献礼2021年国庆档和今年的春节档。毫无疑问,中国人民是这场疫情的见证者,同样是最为有力的参与者。中国电影人纷纷将镜头对准这段历史,创作了如《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你是我的春天》等优秀影片。这些影像或回望疫情时的突发事件,或聚焦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或关注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以不同的视角和风格呈现出抗击疫情中的点点滴滴,始终洋溢着国人众志成城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脱贫攻坚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相关主题的电影在记录这场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的同时,着重刻画其中的艰辛历程和模范人物,以颇具创新性和现代性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手法,与观众达成了“最大公约数”。《十八洞村》在诠释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更展现了湘西的诗意和灵动;《一点就到家》通过喜剧杂糅青春的类型手法,讲述了三位年轻人如何用普洱咖啡和电商,激活云南小镇脱贫密码的故事;《橙妹儿的时代》以大学生科技扶贫为故事重点,既展现了现代化农业的致富路径,又张扬了扶贫中的女性力量;《你是我的一束光》从第三视角切入,用一场歌唱比赛和一场爱情邂逅,串联起乡村振兴战线上的动人故事。还有《春天的马拉松》《云中谁寄锦书来》《岭上花开》《南哥》《青春作伴好还乡》等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智慧,描摹出脱贫攻坚历程中的种种际遇、命运变迁和观念转变,高扬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为打造观众认可的高质量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提供了多重方法论。

最为关键、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始终遵循着“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自觉唱响时代主旋律。《1921》《革命者》《红船》等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奇迹的百年之路;《血战湘江》《决胜时刻》《古田军号》《八佰》《金刚川》《狙击手》《长津湖》等展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艰难历程;《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等则彰显了当代中国军事国防实力。与此同时,新主流电影也日趋类型多元化。《智取威虎山》使红色经典与动作类型完美融合,《攀登者》《峰爆》《烈火英雄》让灾难片得到了长足的开发,《悬崖之上》则娴熟启用了谍战悬疑元素。此外,新主流电影的系列化趋势非常明显。中影集团主导的“我和我的”系列成为近年来国庆档的“主菜”;博纳影业此前推出过“行动”系列,后又在2019年和2021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分别打造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中国骄傲三部曲”和献礼建党百年的“中国胜利三部曲”;还有吴京的“战狼”系列,票房和口碑都取得了喜人成绩。还需要看到的是,诸多优秀影片在回应时代旋律时也非常重视人物和细节的真实性与日常性。影片《守岛人》根据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三十年如一日守卫开山岛的真实事迹改编,影片在描绘王继才夫妇每天巡逻、保护航标、测绘、记录气象数据等琐碎日常时是沉静和舒缓的,又用和狗“斗地主”、捡贝壳串成项链、两人表演春晚和奥运会等细节,点燃了朴素日常里的烟火气,摸索到了一条英模题材影片的创新路径。

《我不是药神》

自觉记录人民生活

毛泽东早在《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第一位的工作是“了解人熟悉人”,在总路径上要“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在具体方法上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在思想感情上“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整体目标是“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是新时代文艺的指导思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一,人民需要文艺。第二,文艺需要人民。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中国电影始终践行新时代文艺路线,热爱人民,自觉记录人民生活。

2018年被誉为“现实主义电影之年”,《我不是药神》因直面医疗问题,在同档期影片中一骑绝尘,斩获逾30亿元票房。该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围绕“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痛点,展开了一场关于情、理、法的思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如一道光照进现实照亮生活,用细腻且真实的细节直接但又温和地反思着医疗体制所暴露的问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影片不仅赢得了高票房、引发舆论热议,更推动了抗癌药的降价和保供。

纵观涌现出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都在用缤纷多彩的艺术表达方式紧贴人民生活。在关注农村方面,《找到你》以农村女性的坎坷命运为视角,《隐入尘烟》展现的则是底层夫妻所经受的磨砺;在打击拐卖犯罪方面,《亲爱的》《失孤》以不同真实人物为原型,道出了漫漫寻亲路上的沉重故事;在聚焦青少年成长方面,《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揭露了校园霸凌的危害,《狗十三》探讨的则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生态问题层面,《暴裂无声》和《塬上》都深入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博弈问题中;在探讨生命的终极命题时,《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分别以轻喜剧和温情的笔调直面疾病和死亡;《守岛人》《秀美人生》《黄大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布德之路》等传记电影,致敬守护人民日常生活的英雄模范们;《红花绿叶》《气球》《云下的日子》《我的喜马拉雅》《第一次的离别》《天边加油站》则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这些影片贴近大众生活,表现了真善美的力量,彰显了影视作品推动日常生活变革的社会价值,履行了文艺热爱人民的历史使命。

《少年的你》

充分满足人民需求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电影领域也在这一新变化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充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观影需求。

在顶层设计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呼吁、反复调研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作为文化产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从提出到正式实施,离不开党和国家对电影的高度重视。而中国电影亦没有辜负这份信任,相关部门迅速响应,根据法案精神制定和修订了大量规范,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21年11月9日,国家电影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电影发展要努力实现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并在2035年实现电影强国目标。这些法律法规都在协力促进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电影市场秩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科幻类型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短板。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影片的精良制作和动人情怀,促使观众对科幻片的观影热情迅速高涨。次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便联名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电影特效技术发展;鼓励引导各方面资源投入公用性特效底层技术研发;落实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通过大力扶持科幻电影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2022年暑期档,科幻电影迎来了新一轮高潮,《外太空的莫扎特》在外星人和超弦理论的包装下,诉说的是关乎家庭和亲情的故事;《独行月球》构思的“月盾计划”背后,既有独孤月被遗忘在月球上的密集笑点,又有关于人类命运和自我牺牲的深刻寓意;《明日战记》则引领观众思考未来人类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极具现实观照性。这些影片也都实现了技术创新,《独行月球》为了模拟真实月面,剧组100%实景搭建月球基地,并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中铺设了200吨沙石模拟月面粉尘;《明日战记》设计的虫型怪物,其鳞片和爪牙都十分真实,动态打斗场景也流畅自然。与此同时,《流浪地球2》《拓星者》《749局》《星核》等科幻作品均已在制作中。

2022年,恰逢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20周年。如今,全国影院总数已经过万家,银幕数更是超过8万块,与院线制改革初期相比,影院服务观众的能力,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新建影院紧跟世界步伐,建设有NOC、TMS放映操作系统,3D数字放映系统,甚至推出了中国巨幕、高帧率的CINITY等放映系统,实现了观众观影环境的实质性飞越。除了技术上的迅猛提升外,“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实现了特色院线的打造,它由国内主要电影院线共同发起,专门放映艺术电影,满足了部分观众的艺术电影观影需求。

《守岛人》

持续守护人民信仰

面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中国电影需关注和反映国内市场,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国际影响力,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电影亟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世界电影话语体系中,建立起带有自身文化内涵和评价标准的话语体系,守护人民信仰。

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自创立之初便具有朴素而崇高的人民性的特质。首先,是人民群众广泛和深度参与到“双奖”中。最典型的就是,关注和参与奖项的投票、与自己喜欢的电影人联动、线上线下的游戏互动、观摩影片展映和观看开闭幕式等共同推动搭建了健康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生态,确保并提高了人民对电影节,以至于对中国电影的认同和信任。其次,“双奖”的评奖导向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坚持将人民作为创作主角和评价主体,以社会生活为基石,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力求表达时代情绪与人民情感。例如2022年7月颁布的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长津湖》回首战争岁月、激励民族自强;优秀影片《你好,李焕英》以喜剧手法,诉说了人类共通的动人亲情;荣获最佳导演的《奇迹·笨小孩》,展现了平凡个体穿越命运荆棘所能缔造的“奇迹”;还有《悬崖之上》《中国医生》《守岛人》《我的姐姐》《扬名立万》等影片,无不是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

另一方面,2021年的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首次设立“最佳外语片”奖,自此打开了中国电影“两奖”国际化发展的新思路,这是“金鸡奖”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提升本土电影节品牌影响力,也为与海外电影行业市场形成良性互动、搭建电影沟通平台、实现不同国家电影的跨文化交流助力,把视野从国内扩展至国外。同时,对中国电影和“两奖”来说,“最佳外语片”的设立势必会吸引更多外国优秀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也将会促进中国电影人和外国电影人的交流以及未来合作。后疫情时代下,世界和世界电影都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电影率先反应,向全球提供着中国故事、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

人民立场,历久弥坚。强国征程,任重道远。当下,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节点,中国电影也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第四次高潮。回望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切实以人民性为价值导向,完成了宏观的顶层设计和话语体系建设,微观的创作策略优化和基础设施完善,中国电影正在以高昂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


(作者:饶曙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饶曙光专页

《人生大事》:同悲万古尘,最暖世间情

《重生之门》:向阳而生的国产悬疑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