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中国影像:书写国际传播新实践

2022-07-1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杜巧玲 收藏

电影是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际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毋庸置疑,无论对于国家与时代发展,还是行业和受众需求,中国影像的国际传播,需要在近年来已经取得的丰富成绩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探索。其中,我们应当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并从制作模式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长津湖

1、以中国故事和精神品格,塑造国际形象新名片

2001年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实施,2003年中国电影启动全面产业改革以来,中国电影步入系统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实践。《长津湖》《战狼》《红海行动》《八佰》《中国医生》等主旋律电影,与《英雄》《流浪地球》《让子弹飞》《一代宗师》《刺杀小说家》《人再囧途之泰囧》《唐人街探案》等商业类型片,以及《滚蛋吧!肿瘤君》《失恋33天》《心花怒放》《杜拉拉升职记》《我的姐姐》《人潮汹涌》等制作精良的中小成本影片,将多元和多维的“中国故事”,传递到北美、澳新、东亚、东南亚、拉美地区,以及英国、法国、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2019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在北美和澳新地区院线同步发行。2021年7月,《1921》登陆英国、爱尔兰以及阿联酋的各大院线,并获选竞逐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电影奖)。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开始尝试一系列新路径。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推动实施“中非影视合作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组织“中国联合展台”参加法国戛纳等国际影视节展;启动“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扶持一批重点外宣项目等。截至202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65个海外文化中心,“中国电影展”成为很多驻外使馆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工作项目。

合作拍片作为“中国故事”落地和传播的有效途径,以不断创新的模式和内容,承担着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输出的重任。我国已与英国、韩国、新加坡、日本、法国、俄罗斯等二十余个国家签署政府间电影合拍协议,并与北美、欧洲、澳新地区的主流院线和重点影院达成合作协议,推动影片海外同步发行。中法合拍的《山河故人》《狼图腾》《夜莺》,中韩合拍的《重返20岁》《赏金猎人》《我是证人》,中印合拍的《大唐玄奘》《功夫瑜伽》,中英合拍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暴风雨与仲夏夜》,中日合拍的《妖猫传》《又见奈良》,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以及国际影响力提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相关国家及地区的电影合作正稳步推进。中国、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五个金砖国家继《时间都去哪儿了》《半边天》之后,再度合作拍摄《邻里》。中国还与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南非分别合作拍摄《音乐家》《巴铁女孩》《尼玛·可可西里》等影片。从亚太到非洲,从欧洲到拉美,在共建“一带一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积极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征途中,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和品格,成为“中国故事”的当代书写对象,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勤劳友善的形象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起,成为银幕上的国家形象新“名片”。

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历史来说,武侠类等类型影片曾经是输出国际市场的主打创作,在海外有较为广泛的市场和影响力。随着上述海外平台的搭建和对话交流机制的促成,以及“中国故事”国际站位、国际视野的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形象和关注度也随之更新。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关于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国际调研显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制造商品和中国影视作品是其接触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因素;而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接触中国文化的首要因素是中国影视作品。电影这张世界了解中国的“名片”,也需要在后续的海外传播实践中不断擦亮。

《流浪地球》

2、以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硬实力,提升国际交流话语权

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使命,而且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提高国际文化话语权的重任。

通过电影来凝聚的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增强,离不开政策保障和平台延展。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成立并改制为股份制公司,以国家级平台定位向海外营销影片;全球发行平台“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推动全球33个国家的120座城市的主流院线与国内同步上映;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全国电影频道联盟”以更多渠道和路径,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而《国产影片出口奖励暂行办法》以及中国文化领域第一部行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则为中国电影从“大”到“强”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通过戛纳、威尼斯、柏林、东京、釜山、多伦多等全球30余个竞赛型和非竞赛型国际电影节,本土的北京、上海、平遥、澳门、香港等国际电影节,以及金鸡百花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节展平台,为优秀国产影片的传播推送和选片购片提供了更持续和深入的接洽机会。以戛纳国际电影节为例,中国携手欧洲多家专业影视工业机构,通过“中国面对面”“合拍论坛”“中国电影新力量”等单元,深度交流项目开发,并举办中国最美外景地推介会、体育电影项目推介会等特色活动,将中国电影和生态立体地展现给海外机构和业界人士。

在此背景下,更多中国电影人和影片在国际舞台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提升的稳定力量。从2012年至今的十年间,王景春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主演廖凡获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贾樟柯获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金马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导演;成龙获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同样首开华人获奖纪录;《暴雪将至》获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主演段奕宏摘得最佳男演员奖;徐浩峰执导的《刀背藏身》获得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乔梁执导的《塬上》斩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奖。

文化产业中以影视、新闻、出版为主体的核心层,以及新媒体、网游、动漫、文旅、经纪、会展、广告、衍生品等业态构成的外围层和相关层,在技术赋能、数字科技发力的整体国力和经济提升环境下,其外延的动态拓展和升级迭代,某种程度上成为产业硬实力的重要指标。《长津湖》《流浪地球》《八佰》《哪吒》等影片的成批涌现,贯通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IP巡转孵化,境外收购与投融资在海内外影响力持续攀升,泡泡玛特与漫威、哈利·波特、米奇联名礼盒等电影衍生品开发,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初具规模。电影和互联网头部公司集群,以及众多的腰部企业、长尾厂商,正在由电影“走出去”转向布局大产业战略,积累全球项目势能、释放活力,开启国际交流的新征途。

与此同时,“文化+”和“电影+”的产业效能日益彰显。以青岛为例,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电影之旅”商标,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入选创意城市网络的13个世界级电影之都之一。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也正在突破实体院线渠道,奈飞(Netflix)与优酷、爱奇艺等达成版权交易,向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影视文化作品,福克斯集团与优酷签署协议,购买优秀原创内容产品。

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提升,不仅需要新主流电影、头部类型电影,也需要多元化的话语诠释和艺术表达、产业形态,更需要深入的实践和研究,以及更有效的手段和智慧。

哪吒之魔童降世

3、以区域深耕和跨界创新,开启全球合作新视野

电影国际传播的目标,既包含国家形象建构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诉求,同样也需要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电影在全球传播进程中,如何消除文化差异与心理隔阂,一直是业界与市场磨合的核心问题。相关机构也从宏观层面布局引导,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观众群体的精准推广营销方式,进一步拓展国际发行放映的地区、渠道和平台,全球主要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并重,商业院线、艺术院线、网络新媒体、电视频道兼顾。”

“精准”不仅需要考量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经济差异,还包括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方式。前述一系列区域和国家平台的搭建,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很多渠道和舞台,电影业界也在各区域深耕,开展了一系列实践。

以中国近邻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例,中外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中博世纪传媒有限公司联合韩国电影制作发行公司,打造中博与韩国影视合作平台,主打国产影片在韩国市场的营销。移动电影院则通过线上的方式落地韩国,以“中国类型电影”展映单元,推介《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被光抓走的人》等优秀中国电影。与这些国家的合拍片、翻拍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如中日合拍片《妖猫传》在日本的票房突破近1亿元人民币。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影片的传统票仓,由于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上的地缘亲近性,包括缅甸、越南在内的多国,对历史、武侠、家庭题材的影片需求很大。日本、韩国等国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其市场对海外电影数量需求巨大,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开拓和深耕的基础。

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北美和欧洲电影市场的地位被分化,多国和多边的全球电影格局正在形成。虽然“一带一路”连接下的文化和电影交流跨越欧亚非大陆的众多国家,但是整体而言东欧和非洲仍然是中国电影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此外,拉丁美洲和澳新板块的市场也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发展方向。中影影视国际版权交易平台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有53部影片向27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台)的电影市场输出149部次,产生票房29975.7万元人民币,海外票房总成绩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但输出影片数量有所增长。相对于国内总票房,海外市场的票房提升空间很大,电影制作与营销的跨界创新也大有可为。

首先,从内容上看,电影、游戏、电竞、动漫之间的跨界与联动,逐步突破了产业的边界。基于内容和技术的相互赋能,电影与这些颇受网生代青睐的产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相对于传统产业间技术壁垒和标准差异所导致的产业跨界难度大,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生态下的产业跨界融合更具优势,电影的产业吸引和合作模式也令人充满想象。

其次,从形式上看,新场景、新消费的跨界实践,将开发更为细分的市场。比如在《刺杀小说家》《唐人街探案》等影片受欢迎的国家与城市,也可以参照国内的“剧本杀”营销,在电影上映前和上映后,分别形成拉动电影和打造线下场景消费的收益模式。美国AMC院线首次发明并安置了扶手设有杯托的新型影院座椅,为影院爆米花和饮料的更多销售打开便利之门,这样皆大欢喜的营销创新无疑多多益善。

再次,从配套服务上看,电影及相关产业在深入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对跨界的需求和带动也将更加广泛,比如影视教育、多语种翻译、创意人才培养等。2022年5月,世界电影产业大会集团宣布在中国香港成立,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电影互联互通和全球电影产业命运共同体平台。

总之,中国电影“由大向强”的跨越,需要国内国际市场兼顾,需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更需要在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中,以积极的姿态采取包括上述多个方面内容在内的各种措施,不断开展新的实践。


(作者:杜巧玲,单位: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


延伸阅读:

2021年中国电影观察|主题电影创作与多脉交汇的美学景观

以时代影像书写辉煌党史(戴清)

绘制近年中国电影版图:新格局、新拓展、新态势(陈旭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