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的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是一部在多个层面都“出人意料”的惊喜之作。
第一个“出人意料”是,这部作品的画面竟然主要由航天员拍摄完成。
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太空纪录片可谓是“皇冠上的明珠”,是最受观众欢迎的类型之一,却鲜有高质量作品问世。
因为太空拍摄不仅需要依托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航天工程,机会极为难得,更要在失重、强辐射和极端温差等严苛环境中,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过往的太空实拍纪录电影几乎都来自西方国家,拍摄画面也大多来自固定机位。
而《窗外是蓝星》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化身为摄影师,拍摄了影片使用的绝大部分素材,为观众带来了无可替代的第一视角。
为了适应太空拍摄环境,创作团队与航天、影像技术团队通过紧密协作,先后攻克火箭振动、充电存储和天地协作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开发出方便航天员们操作的全国产8K超高清摄像机和技术系统。
“8K、50帧、全画幅”的画面品质超越了过往的太空纪录片,而影片在上映时也特别推出了IMAX、CINITY、中国巨幕等顶级技术格式,将太空实拍的震撼效果最大化。
航天员手持摄像机在空间站内自由漂浮拍摄的镜头,观众仿佛也随之置身“天宫”,与他们共同凝视舷窗外那颗缓缓转动的蓝色星球。
当观众在影院中沉浸于这幅前所未有的宇宙画卷时,第二个“出人意料”悄然浮现。
《窗外是蓝星》并未沿袭传统太空纪录片的科普叙事,不去刻意铺陈科学成就或技术流程,也没有刻意描画太空科幻片里那样的危急时刻,而是像散文诗般细腻描摹着航天员们在轨驻留期间的工作和生活。
在长达六个月的太空生活中,神舟十三号乘组固然要完成多项科学实验与空间站维护任务,但影片并未过多着墨于此,而是选取出舱行走、安装机械臂等关键节点,更多的镜头则留给了航天员的生活细节与情感流露。
从饮食起居到理发健身,让观众得以窥见太空生活的新奇与谐趣;在贴春联、吃年夜饭、与家人通话、展示亲情信物等等段落里,观众又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
正如导演朱翌冉在采访中所提及的,以往围绕空间站这样的“大国重器”,新闻报道往往强调其庄严属性;而《窗外是蓝星》则希望展现一种“松弛感”。
这正是中国航天技术日益成熟的体现——我们有底气让航天员在太空更自然、更从容地长期驻留。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实则举重若轻地展现了中国航天的长足进步:
航天员不再只是在空间站里“执行任务”,而是真正“生活其中”。
影片中也不乏价值表达,却非通过说教,而是借助不言自明的镜头语言。
例如一组广受好评的展现世界各个地区景象的蒙太奇:
从塔克拉玛干到撒哈拉,从青海湖到尼罗河,从阿拉伯半岛到埃塞俄比亚高原……
影片将源自东方的“天下”情怀,转化为全人类都能理解并为之动容的视觉诗篇。
它让我们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作为“地球之子”,在面对浩瀚宇宙时一种本能的情感归宿与文明自觉。
西方的太空叙事常聚焦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或国家间的竞争,展现出“征服与拓荒”式的冷峻叙事。
《窗外是蓝星》则超越了过往的太空纪录片模式,为其注入了中国式的美学风格和价值表达,在科学纪实与人文诗意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
《窗外是蓝星》第三个“出人意料”是它的票房表现,截至10月31日,其票房已突破5400万,创造了2025年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佳绩,为纪录片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电影频道主办的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中,《窗外是蓝星》获“年度纪录电影”荣誉。
细究其成功之道,这份“意外”实则水到渠成。
一方面,影片以稀缺的题材和出色的制作品质为支撑,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多个平台评分均为2025年国产院线纪录电影榜首,也获得了影评人和媒体的广泛好评和自发传播。
另一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出品方在宣发过程中的创新也功不可没。
例如借助影展、海外大使馆招待会等形式,在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映和专场活动,在扩大影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反哺国内传播;
与甘肃敦煌、酒泉等地的景点进行联合推广,促进“电影+文旅”的双向赋能;
与国航共同打造“窗外是蓝星”电影主题航班,持续拉升影片的长尾效应。
自9月5日上映以来,《窗外是蓝星》以持续走高的票房与影响力,证明了优质纪录片通过精准的运营与传播,完全有能力突破圈层,激活市场潜力。
《窗外是蓝星》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以航天员亲手拍摄的“宇宙级”影像、举重若轻的诗意叙事与破圈层的宣发运营,共同完成了一次现象级的文化传播,也为中国纪录片在未来如何讲好故事、连接观众,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作者:彭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