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小马鞭》:表现哈族文化、满足少儿愿望的类型叙事(张卫)

2023-11-02 阅读: 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者:张卫 收藏

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小马鞭》,作为少数民族电影,它丰富生动表现了哈萨克族马背文化;作为少儿电影,它替代性地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心理愿望;作为类型电影,它为了实现主人公的终极目标,逐次展开排除障碍的悬念叙事,强烈吸引了受众的观影注意力,同时立体刻画了少儿主人公的脾气性格,细腻编织了人物关系,还让观众欣赏到了故事发生环境中的优美草原森林。

一、生动表现哈萨克族马背文化

表现民族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特点之一,电影呈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能表现出这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还将深刻地塑造这个民族男女老幼的民族性格和内在气质,从而使这个民族的电影表现出审美的独特性。在哈萨克族的发展历史中,骑马不仅是哈萨克族人重要的出行方式,骑马射箭也是哈萨克族保卫家园战斗方式,骑马放牧还是哈萨克人的重要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因此,哈萨克族人崇尚骑马,每年都要举办传统的赛马节,鼓励和表彰骑术精湛的骑手和奔腾如飞的骏马,故而哈萨克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英雄靠骏马,飞鸟凭翅膀”,赛马成为哈萨克族表现骑手力量、速度和勇猛之美的体育运动,2014年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哈萨克族的赛马与各国现代运动会上赛马项目不同的是,骑手都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小男孩们从小被父辈教会骑马,从小就在马背上被培养历练。如今政府尊重保护发展繁荣哈萨克的这种马背文化,开启了马术进校园活动,电影《小马鞭》全力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民族文化背景里的中国故事,塑造着传统与时代交融中的小主人公以及围绕他的人物群像。

《小马鞭》以骑马赛马作为影像叙事的主要内容,还由于运动性是电影的主要美学特性之一,电影通过不断变幻的画面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物,从而使电影具有连续吸引观众的视觉魅力,因为从视觉心理学角度看,影像运动是一种视觉剌激,当这种刺激通过视觉听觉器官输入人的神经系统时,就必然引起神经系统的积极性活动反应。所以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运动是最上乘的电影题材;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认为追赶是电影的最高表现形式,追赶非常有助于构成一连串充满悬念的形体活动,因而它是最吸引人的题材。著名导演弗拉哈迪认为,西部片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在原野上策马飞驰的景象叫人永看不厌”,所以《小马鞭》的取材,是最符合电影本性的影像选择。

二、替代满足儿童心理愿望

电影观众学在研究普通观众看电影的心理动因时认为,看电影的原理是用影像替代性地满足了观众的深层心理愿望,而真正给孩子看的少儿片应该充分表现少儿的深层心理愿望,并且用影像替代性的满足他们的心理愿望。《小兵张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张嘎子想要一把枪的愿望,电影叙事最后让张嘎子得到了一只枪。《小马鞭》表达了小主人公昂萨尔的想要一匹马的愿望,电影最后让他骑上了马并参加了骑马比赛。

我们看到了小主人公昂萨尔爱马之深,想马之切,连做梦也梦见马,马占据着他的整个心灵和精神世界,全面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愿望,首先会使人物塑造更为鲜活,使得观众对人物的理解和体验更为深入,从而导致了观众对主人公的认同,把自己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与主人公合二为一,这个时候主人公的愿望就是观众的愿望,观众与主人公共同的愿望则是类型电影叙事的原动力,主人公的愿望能否最后实现,成为悬念,吸引着认同主人公的观众继续关注故事的发展.不断增强他们对叙事发展的急切期待。

三、逐次展开排障类型叙事

将主人公的愿望写足写充分之后,对主人公追求目标的延宕,便是类型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之一,编导在主人公为达目标不懈努力的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会让观众对主人公愿望的是否实现更为关注。

为了推延主人公达到目标的时间,编导常常让主人公接近目标之后又拉远他(她)与目标的距离。主人公克服了旧的障碍,叙事再给主人公增添新的障碍,障碍使未来有两种可能性,观众急于知道最后是哪一种结果,才急切地看下去,因而我们将此称之为悬念性延宕。《小马鞭》的叙事正是用悬念性延宕吸引受众的观影注意力:小主人公越想要马,他爸爸就越不买马,那是因为爸爸觉得昂萨尔太野,怕给他买了马孩子不安全。这个时候哥哥也强调买马的障碍在于昂萨尔自己:他在昂萨尔的作业本上写:“如果不是你,爸爸早就买马了!”小主人公因此十分绝望,故事写就了第一回合。

类型叙事的障碍设置不可能仅只一个回合,它必须给主人公设定多道难关,而且每道难关需要逐级加码,每次加码都是戏剧冲突的一次升级,但升级前不能让观众彻底失望,需要对主体的愿望给予阶段性满足。于是我们看到,正当昂萨尔心灰意冷之际,叔叔送来了一匹马!小主人公喜出望外,他觉得终于有马可骑了。这时候编导又设置了新的障碍:爸爸提出谁先完成作业谁就能骑马,新的障碍导致了矛盾的升级,小主人公与哥哥的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昂萨尔为了得到马与哥哥展开了比赛:他咬牙切齿地拼命写作业,希望能赢得哥哥,获得骑马权,没想到哥哥在学校提前完成作业,马还是被哥哥拉走了,这让昂萨尔气馁不已。但他不服气,决定换一种方式竞争,与哥哥采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对决胜负,不料每次出手总是输掉,失败之后他在手机上寻找“石头剪子布”的获嬴秘籍,结果还是赢不了!昂萨尔没有办法,提出将竞争改为摔跤,与比自己力气大的哥哥比摔跤,自然更赢不了,昂萨尔终于无计可施了!

就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拥有骑马权的哥哥突然拉肚子了,昂萨尔趁机动手,牵马而走,策马扬鞭,飞驰狂奔,不料马失前蹄,摔断了腿……

编导的层层设障,让叙事波澜起伏,充满张力,牢牢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四、立体刻画男孩脾气性格

《小马鞭》的编导除了力求以叙事设置吸引观众以外,还浓墨重彩写好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性格塑造是作品成功的另一关键。在少儿电影人物塑造方面,存在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别,圆形人物是指人物塑造的立体生动丰富,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扁平人物是指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单一,好坏分明,具有先在的概念性和性格的单一性,缺乏人物性格的复杂化描述和多侧面勾画。有些少儿电影,按照三好学生的道德概念描述小主人公,把他(她)塑造成教育培养标准中的理想人格,《小马鞭》没有从常规教育的概念和要求出发塑造扁平人物和概念人物,而是力求塑造一个生动活泼立体丰满的圆形人物形象,增强人物的真实感。

编导首先细致描述了小主人公的调皮捣蛋,这种调皮甚至是突破学校常规的胆大妄为,昂萨尔想马心切,竟然鬼使神差,大胆逃课,偷偷上了高年级学生去马场上马术课的车;为了骑马,他背着爸爸把他的马鞭偷出来,藏在书包里拿出家。这些违反少儿纪律约束的动作让观众看得忍俊不禁。编导描述他另一个性格侧面是特别执着,为能骑马他想尽一切方法,用尽一切手段。影片展呈的昂萨尔的第三个性格侧面是重感情,特别是对马的感情。开始他因输给哥哥不能骑马但每日精心喂马;给马梳理毛发不惜使用妈妈梳头的梳子;马被摔伤,他心疼地为马包扎伤口,并拿走床上的毯子进入马棚陪马睡觉;当他知道马将被卖出焦急万分,前去阻拦;当马追来时他情不自禁地抱着马头贴脸痛哭;兽医需要将马带回自家每日细致调理医治,昂萨尔要求一同跟去,爸爸同意后他高兴的直翻眼珠……

一个活脱脱的小主人公形象在编导的多侧面刻画下呼之欲出。

五、细腻写好男主人物关系

编导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还写好了小主人公的几对人物关系,诸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以及昂萨尔与小女孩的关系,人物的性格在对人物关系的描述中得以丰满充盈。

首先来看父子关系,父亲开始因他性格太野,怕他摔伤不给买马。在别人送来马匹后,父亲提出不做完作业不能骑马,参加赛马不能耽误功课。同时父亲也深知要求孩子学习好还不能缺失对他的性格培养,而骑马比赛则是锻造他勇敢坚强的重要手段,于是他细心交给孩子马术和比赛技巧。

编导细心描述的第二种关系是兄弟关系,兄弟二人在争夺骑马权的时候是激烈的竞争关系,昂萨尔在竞争中总是失败,但不服气。当哥哥将要离家去城市住校学习时,他追上去与兄长热烈拥抱,依依不舍。

编导别具匠心地描写了小主人公的第三种关系,即他与小女孩的关系,这似乎是一种朦胧的情感关系,见小女孩闷闷不乐,他带着小女孩玩小鸟,让小女孩从失语的忧郁转为开口说话的欢乐,当他知道骆驼走得最远,决定参加骑马比赛赢得奖品骆驼,好让骆驼驮着小女孩前往遥远的南极寻找爸爸,满足女孩的愿望成了他参加比赛的最终动力,这一段似乎是爱情片的动力叙事,哈萨克族的浪漫从孩童开始。

这部电影还用抒情视角拍摄了哈萨克草原和森林的美丽,我们看到哥哥骑着骏马迎着阳光,奔上山坡,昂萨尔骑着骏马奔向开满鲜花的草原,穿过绿色茂密的绿色森林,故事在美景中展开,人物在美景中成长,《小马鞭》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情激荡!


(作者:张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电影《满江红》:反转的聚集与精神的跃升(张卫)

《吹哨人》:类型的二律背反与人物的内心博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