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奇迹乐队》探索公益电影新路径

2023-09-14 阅读: 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者:杨俊蕾 收藏
青春梦想,励志本色:

《奇迹乐队》探索公益电影新路径

在观看公益电影《奇迹乐队》之前,很难想象徐春玲导演将怎样完成这部由盲人青少年真实出演自身故事的作品。毕竟在类似主题的其他影片中,盲人艺术家的角色往往由视力正常者出演。比如波兰电影《盲琴师》和前苏联电影《盲人音乐家》,虽然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卓越原型,在视力下降,乃至视力全部丧失后仍然坚持艺术梦想,凭借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和屡败屡战的不懈斗志,最终淬变为才华盖世的大艺术家,然而那些在摄影机前重现他们传奇故事的扮演者不仅具有正常视力,而且多为专业演员,凭借出神入化的高超演技,而非具身化的实际条件来塑造特殊群体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片《奇迹乐队》中组成表演乐队的六位少男少女都是素人,是现实生活中饱经挫折的视觉障碍者,多数来自上海市金山区的不靠谱乐队。该乐队之所以特别取名“不靠谱”,是因为乐手们天生都有视力障碍,不能通过读谱、识谱来学习音乐和练习合声。然而就在看似毫无可能的困境中,乐队仍然成功组建,而且一次又一次参加公开演出。其中的磨难与成就、艰辛和意义,确实值得用“奇迹”一词来述说。从影片丰富生动的细节刻画中,观众们对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有了切身的感受,并在唏嘘感叹的同时收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鼓舞。影片让观众们完整地体会到视障人士的内在热情,看到他们如何艰难而平静地接纳自我现实,又积极主动地克服身体缺陷,追逐并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更重要的是,影片叙事中始终贯穿着人与人之间如何互助、互信并互相成全、成就的主题,显示出公益电影的社会价值和励志本色,帮助更多低谷期的人们摆脱软弱感,度过精神困厄,领悟到人生此世的独特意义。

一、青春梦想,励志本色

影片中的奇迹乐队共由六个成员组成,包括男女主唱聂明和韩小雪、鼓手刘星、贝斯手董林林、键盘手刘宇航和主音吉他手万军。六个人能够聚齐成团,本身已是了不起的奇迹!主人公聂明是具有领导力和意志力的团魂担当,他在表演中负责男声主唱和电吉他的合声,还在日常乐队运转中负责集合全员,理顺关系,克服层出不穷的种种难题。

影片开头,鼓手刘星和他口中的聂明大哥彼此搀扶着从地铁站走出。完全没有视力的刘星把一只手臂搭在聂明的肩头,依靠后者仅存的一点低视力,两人沿着路边行走。此时的银幕影像中,画外传来的声音元素比画面里的视觉形象更加多样而充盈,引人注意,因为听觉才是这对难兄难弟感受世界的主要方式。此时,他们所在的环境中具体包括什么,并不需要让习以为常的观众们再次看到,而是创造性地更换为听觉放大的方式,在另一种特殊群体的感知系统中重新被认知。观众由此融入视障者的生活世界,感受其中的不易,以及这些胸怀梦想的年轻人们永不言弃的努力。

故事的情节主线延伸在两个方向的寻找中,既要找到足够的同伴参加乐队,还要找到专业的音乐老师指导乐队。影片前半段发生的每一次碰壁都在提醒人们,追梦途中遇到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多么的重要。

作为一部公益电影,《奇迹乐队》的镜头语言是温暖、亲切、近距离的。主干段落采用固定机位,通过大量的近景镜头来呈现人物矛盾的真实状态。看似寻常的镜头调度其实蕴涵了非常重要的创作态度:对视障群体具有真诚关心与充分的尊重,以真正平等的视角做出完整的展现,从而避免了拍摄对象的他者化,没有滑入窥探或猎奇的刻意虚构。具体到影片中可以看到,虽然乐队从组建到排练,再到登台演出,遇到的难题是一个紧接着一个,但是影片始终保持着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既没有故意放大视障人士的实际困难,也没有借助视听技法去渲染悲情。同时,影像逻辑中还实现了积极的正能量叙事,从人物的内在性格寻找情节推动力,如实地呈现视力障碍者的个人处境,从互助、互信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出路,而不是生硬地为人物增加主角光环,或者单方面拔高年轻人的音乐理想。

聂明寻找队员的过程并不顺利,一连询问多人,常常无功而返。同意参团的原因总是相似的,毕竟年轻人的胸中燃烧着同样的梦想火焰,而拒绝参加奇迹乐队的原因却各有不同。有的是出于不信任,不相信一支由盲人组成的乐队会有未来;还有的是迫于生计,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选择了担起家庭责任,用职业岗位的劳动技能,而不是艺术爱好的音乐天赋来挣钱养家。如果注意一下奇迹乐队的人员构成就会发现,虽然六人组合达到了乐队结构的基本下限,但是还有一些乐器位置是空缺的。比如本应该在乐队中起到重要的定音作用的钢琴手,最终也没能跨出自己的心防,没有获得冲破舒适圈的足够勇气,只能任由梦想在内心深处继续沉睡。影片通过聂明和钢琴手的对话,对每个人的经历和实际困难表示了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尊重。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公益电影的叙事价值在于让人们拓宽认知的领域,通过代入影片人物的经验视角来更为深刻地感知生命意义,《奇迹乐队》的探索为此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表现互助主题,共塑社会互信

从身体的状况来看,《奇迹乐队》的成员们是不幸的,不能像视力健全的歌手那样,大步流星地走上舞台,潇洒自如地开始绽放自己的才华。然而跟随细腻的镜头叙述,深入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又会为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幸运地遇到好老师而感到欣慰。

这些来自盲童学校的孩子们有一位堪称伟大的护导老师,随后又迎来了一位旷逸而放达的艺术导师。前者是著名演员奚美娟担纲,后者由实力派演员李传缨出演。两位专业表演者分别化身为任劳任怨的生活导师,以及激情澎湃,热情鼓励并带领着乐队实现质的飞跃的专业指导。他们的演技炉火纯青,浑然无迹地引导着片中的非职业出演者,为公益影片的质朴美感踵事增华。

奚美娟扮演的生活老师在形象上复刻了杰出演员张瑞芳在儿童电影《泉水叮咚》中的慈爱面容,不知疲倦地为这些目不能视的孩子们贡献出自己的所有。每一场与盲童对戏的情景中,她的双眼里总是饱含着关切之情,体态表现的方向则永远微微地倾向她所关心的孩子们。一方面似乎随时随地保护着这些视力障碍的孩子们不要意外跌倒,另一方面又似乎做好了及时伸出双手的准备,为放下胆怯、开始奔跑的孩子们随时助力。

影片中,从奚美娟手中递出的接力棒几经波折,终于交到了李传缨扮演的艺术导师手里。就像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一样,曾经身为音乐酒吧老板的主音吉他手并不熟悉盲人的生活状态,更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地坚持乐队梦想。聂明要顶着父亲的责难,怀着对病中母亲的歉疚感,一次次从按摩院请假溜出来参加排练,甚至把自己的预支工资转送给同为按摩师的吉他手万军,解决他的养家负担。女声主唱小雪,尽管视力有障碍,却仍然受到全家满满的呵护与宠爱。背起吉他唱歌原本只是她用来打发时光的自娱自乐,但是在导师的赏识和聂明的邀约鼓励下,她终于鼓起勇气,大胆地走出家门,走出家庭保护的羽翼,把柔弱的自己投入不计其数的训练、失败、再失败、再合练的磨砺中。自娱自乐的浅吟低唱汇入了公众舞台上的奇迹歌声,压抑独处的少女心事也有了倾诉与倾听的理想对象。

奇迹乐队的一路发展诠释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在有机运行的社会联结中,没有哪个生命是永远的孤岛,也没有哪条道路已经天然地架设在岛与岛之间。鼓手刘星把手臂搭在聂明大哥肩头的互助形象开启了影片的讲述,更确立起一路找寻同道友人的精神结构。后来,当乐队六人组在艺术导师的带领下来到一望无垠的绿地上进行团队建设,老师先蒙上了自己的双眼,让自己完全和队员们一样,不再凭借视力来迈开脚步。然后,老师鼓励一贯小心自保的少年们大胆地开始奔跑,因为草地是平坦的,空间是广阔的,同伴好友是手牵手的,老师也是一直陪伴在身旁的。这一幕是电影集中传达公益价值的核心画面,比作为故事结尾的比赛场面更加隽永深长。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互信的达成还需要自信作为初始条件。希望每一个少年都像《奇迹乐队》的成员那样坚强地克服自身的困难,既自信自爱,又在师友互助中彼此扶持,共同追求青春的梦想,迎接充满光明的未来。


(作者:杨俊蕾,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延伸阅读: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主旨发言

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古装奇幻影片:追求技术与叙事的真正合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