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一秒钟》:在精神荒芜中珍惜爱的碎片

2020-12-15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龚金平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光明网”,查看网络报道,链接为:https://wenyi.gmw.cn/2020-12/05/content_34428986.htm

 

  近日,张艺谋执导的《一秒钟》上映。影片中,主人公张九声和刘闺女从陌生到牵挂、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基本都在观众的预料之中。故事情节缺乏那种大开大合的厚重感,也不追求峰回路转的起伏与转折,而是主要在亲情的深挚与感人处下功夫。思女心切的张九声急切地想看到女儿一秒钟的镜头,刘闺女为了帮弟弟摆脱恐惧而百折不挠,偷了12.5米的废旧胶片。

  看到这些,观众其实有点疑惑。这种小清新的剧情和主题定位,出自年过七旬的导演张艺谋之手?或者说,在历经多年的艺术积累、人生沧桑之后,张艺谋理应对时代、亲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浑厚的呈现。

  《一秒钟》的第一个镜头,确实气势不凡。在一片苍茫的沙漠中,狂风肆虐,一人踽踽独行,像是要消融在天地之间。这让观众有了一阵恍惚,不由想起张艺谋担纲摄影师的《黄土地》。蜿蜒雄浑的环境将人物几乎吞没的压迫感,扑面而来。只是,讴歌亲情的主题,似乎用不着营造如此肃杀苍凉的氛围,也不必反复渲染人物与这片沙漠的关系。当然,如果将沙漠进行含有隐喻性的解释,这可能是影片对特定时代的一种人格化想象。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一秒钟》对特定时代的质问与控诉,欲言又止,但又欲说还休。

  此前,在《活着》中,张艺谋用直白又不乏温情的方式,注目于普通人在历史动荡中命若琴弦的生存处境;在《山楂树之恋》《归来》里,他以爱情片的外壳,包裹着对时代更为隐晦和迂回的指涉。相比之下,《一秒钟》对时代的控诉,没有更勇敢,也没有更为睿智和深沉。影片中的亲情戏码令人动容。我们无法在一位父亲对女儿锥心的牵挂、愧疚面前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对刘闺女冒着极大风险去偷胶片的勇敢与决绝心如止水,甚至会在范电影谈及因自己的过失导致儿子智力受损时心有戚戚。但是,这些戏份只是张艺谋施放的烟雾弹,为了伪装他的真实意图。

  《一秒钟》的时空背景应该是1975年的内蒙古,主要空间环境是一个干涸荒凉、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漠。在这片荒漠中,散落着四个国营农场。农场职工唯一的娱乐活动、精神享受或许就是看电影,而且两个月才有一次,看的可能是1964年上映的《英雄儿女》。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秒钟》确实像一首写给电影的情诗,用温暖且不乏幽默的方式,带领观众回味电影的高光时刻。只是,我们容易忽略了一种时代性的精神荒芜。

  精神荒芜,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情冷漠和残酷,才是影片对时代肖像的精准描摹。在这种时代性的荒芜面前,张九声和刘闺女对亲情的炽热状态,更像是一个例外,又像是对时代的一种救赎。影片对时代阴暗面的揭露,进行得小心翼翼,但没有犹豫和退缩,只是努力掩饰自己的野心。这种掩饰,是影片的生存智慧,终究也成为影片力有不逮的缘由。

  张九声因为和一个造反派打架,而被关押8年,这可能源于司法不公,但影片不想落入“好人蒙冤”的情节套路,而是由此完成了对时代的一种透视。张九声入狱之后,真正的痛苦可能不是身陷囹圄的愤怒,也不是和妻子离婚所受的精神打击,而是连累女儿政治前途的愧疚。张九声逃跑的真正动力,并不单是对女儿的牵挂。看着14岁的女儿要与大人一起扛粮袋,张九声泣不成声。关于这点,范电影一语道破天机,大意是说:因为有一个坐牢的父亲,女儿必须表现得比别人更积极,才可能消除父亲的不利影响。父辈的过错,深刻地影响了儿女的命运。

  刘闺女姐弟的悲惨处境,固然与弟弟烧掉了别人一个灯罩有关,但未尝没有时代的阴影投射在他们身上的印迹。面对刘闺女衣着破烂、状如乞丐,没有任何女性特征的形象,我们最多只是悲悯其穷窘。倒是刘弟弟每天生活在惊恐中的那种柔弱和神经质,令人揪心。姐弟俩在这个精神荒芜的时代里,战战兢兢,命若浮萍,周围无人施以援手。范电影认出刘闺女之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认识你,你是老刘家的闺女。”范电影靠出卖张九声换取了个人职业的稳固;保卫科的人穷凶极恶地捉拿“逃犯”,渴望的只是一顿羊肉泡馍的奖赏;那群少年,对刘闺女进行了狠毒殴打……通过这些,影片拼凑出了缺乏同理心、人情味的时代病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秒钟》还用了大量篇幅来表现“戏中戏”,包括故事片《英雄儿女》,以及一段新闻纪录片。这些“戏中戏”,有效地拓展了影片情感表达的深度,并间接回答了时代性精神荒芜的来由。如果说《英雄儿女》是在一种高昂的政治意识形态气场中,表现个体亲情如何让位于革命豪情,新闻纪录片中张九声的女儿则以积极上进的姿态,将自己定位为革命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在这两段“戏中戏”中,亲情都被置换并抽离,成了需要压制的个体性情绪。在精神的贫困中,人们对电影的饥渴,对范电影的尊重,反向印证了生存的灰暗苍白。

  影片中的沙漠反复出现,不断渲染一种壮阔与荒凉,人心在这里也变得粗砺而冰冷。但在礼堂里,当众人沉浸在影像世界中时,像是经历了一次高峰体验,面容变得圣洁而肃穆。即使是保卫科的崔干事,观影时脸部线条也变得柔和可亲。这个内景近乎一个艺术世界,天然远离了尘嚣,人们处于被感化的状态。但外景的贫瘠,无法靠这种精神上的虚幻富足完成超越与救赎。

  在《一秒钟》里,张艺谋并没有放弃对那个特定年代的挖掘与表达,虽然这种表达更为隐晦和迂回,但情感的激荡、精神的回声依然澎湃。当影片大力渲染感人的亲情,对两个核心人物的背景疏于介绍时,人物的性格和行动逻辑会显得比较模糊。作为观众,用心捕捉细节处的暗示,才能领会影片在煽情或幽默场面中所隐含的意义指向。

 

  (作者: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这批导演,为中国电影主流市场“备货”

  《影》显然是张艺谋的(张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