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吉剧《积德泉》:积德淬炼佳酿 吉剧讴歌吉商(何美)

2025-10-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何美 收藏

日前,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创排的吉剧《积德泉》等22部优秀剧目进京展演。《积德泉》以齐家先祖闯关东发现“神泉”开办酒坊开始,讲述齐家续弦之妻张桂芝(人称“二奶奶”)从晚清到伪满时期抗日救国、撑起家业的故事,以中华老字号“积德泉”酒厂的发展历程,展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吉林历史风貌、抗战风骨。

(图片来源:“吉林省戏曲剧院”微信公号)

第一,关东女性跃然台上。齐家烧锅香腾出酒,“二奶奶”手拿酒杯和东北民俗烟袋杆登场,言语爽利,动作干脆。既是女当家也是母亲更是中国人,面对日寇索要秘方、强求合作、强征军需,她软拖延、巧周旋,绝不就范;面对儿女从“别儿壮行”到“送女远嫁”再到“辞子诀别”,她病卧在床、伏案悲恸、支撑家业,以形传神。一级演员刘杨以不同行当的表演技法,演绎可歌可泣的生命历程。彩旦表演,笑得爽朗,哭得恣肆,喝得豪放,“麻溜地”挂在嘴边,性子泼辣如烈酒;青衣沉稳,见于眼神,传于音腔,果敢坚韧;老旦表演收窄动作幅度,步履蹒跚,体现岁月沧桑,烟袋杆在桌案上磕磕,“慢品细酌韵悠长”。

“二奶奶”“奶奶”“二娘”“娘”,人未到,声先至,节奏紧凑,群像生动。二奶奶之子齐少武参加学生抗日活动,打死日本浪人,表现了东北人的抗争精神,打戏和一字马彰显戏曲功底,唱腔和动作行云流水。小女儿齐少筠为救全家,毅然远嫁天津。吉商家族抗战,以假酒智斗日军、与之玉石俱焚,地方企业史纳入民族叙事框架,展现民族气节。

第二,曲词唱腔别有韵味。扎根黑土地的年轻剧种吉剧,曲词通俗,唱腔激越。《积德泉》几组群戏出彩:舍粥赈灾,民众拥护,齐家烧锅改名为“积德泉”;唱腔高亢,锣鼓激昂,手绢转出浓香好酒。多场二人对唱,戏份凝练。母子刑场重逢,远远地互相打量,走近却不能相认,对唱近40句,互诉衷肠,一韵到底。母亲“万箭穿心痛断肝肠”,齐少武“怕这声娘为家招祸殃”“万语千言心中藏”,“日日夜夜儿想娘,愿为老娘挡风霜,枪林弹雨志如钢”,一次次打断母亲的相认,为母则刚,“笑对寒霜雨雪狂,个个都是好儿郎”,作曲张思光细腻展现母子几次情绪的转折。“几重山”“几度难”“儿立堂前”“重任在肩”,女和声句句用韵。“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少的给老的拜年呀……”抗联战士刑前齐唱东北特色二人转曲目《小拜年》,悲壮感人。面对日寇春节屠戮、“从福地到坟地”“不是霍乱是细菌战”的暴行,“山河殇”“退虎狼”“见太阳”,“待到那国威重振乾坤朗,积德泉老酒飘香永流芳”,铿锵有力;“一锅老酒正气长,一脉相传兴家邦”,首尾呼应,讴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第三,灯光舞美写意简约。导演李滨主张以大写意、留白的方式凸显人物,《积德泉》朴素回归戏曲虚拟、写意的美学原则。暖黄色灯光流溯,若酒液蒸腾,展现出酒场景。侧光、顶光、追光、逆光、脚光,光影升腾如老窖的酱香、浓香、清香。“齐家烧锅”的门楼和摆成梯形的酒坛代表酒坊,左右各两组桌椅形成前店后坊的建筑布局。服装设计将满族剪纸纹样进行了抽象化处理。日军追捕的紧张氛围,仅通过演员急促的圆场表现,无需繁缛布景或大量演员;大少爷齐少文背对观众、向隅而饮,齐家烧锅二掌柜关德利前来密谋掌权夺秘方,两人猫在角落,格局狭小、心胸狭隘、眼光短浅;嫁女一场中,错落下垂的红布帷幕象征红妆十里的婚庆布景,悬垂飘荡中隐喻烽火岁月、风雨飘摇、命悬一线,呼应唱词“百年家业悬丝线”;“一转眼,二十年”,吉时又到,二奶奶七十寿诞,则通过巨幅“寿”字与四串红灯笼呈现。祖辈闯关东、少武夜逃、刑场送别三场室外戏,风雪交加,亦见风骨。写意构建白山黑土的风情画卷与意象空间,既延续戏曲“三五步行遍天下”的美学传统,又契合现代观众对“简约而不简单”的视觉期待。

吉韵流芳,德泉润艺。吉林省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和主要活动地,是杨靖宇等民族英雄战斗、殉国之地。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积德泉》,在编剧、导演、作曲、演员、舞美等共同努力下,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舞台转化和历史叙事的记忆重构,将商业伦理、民族精神与个体命运熔铸其中,引领观众闻着积德泉烧锅酿造的老酒沉香走进那段历史。这汪新泉“碧水清流还复来”,深化东北抗联题材,合奏关东大地壮歌。


(作者:何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


延伸阅读:

闯进题材“深水区”,探索类型新路径——观近期法治题材影视剧(何美)

“和”“合”“家”的三重奏——品“和合之家·2025中国网络视听盛典”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