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京剧《将相和》:一段光彩永传的佳话(封杰)

2023-08-2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封杰 收藏
一段光彩永传的佳话

——观吉林省京剧院演出京剧《将相和》

(图片来源于“吉林省戏曲剧院”微信公号)

近日,吉林省京剧院在长春大众剧场上演的两场京剧《将相和》,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在京剧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京剧《将相和》的剧情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剧作家翁偶虹和王颉竹改写而成。该剧演绎了战国时期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丞相,而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对廉颇说破,愧悔的廉颇负荆至蔺相如府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辅国。京剧《将相和》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为背景、以廉颇与蔺相如的冲突为线索,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将相和》发挥了京剧“袍带戏”的特点,对老生饰演的蔺相如、净行饰演的廉颇在“唱”“念”“做”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安排。其中的“三挡”一场,刻画了蔺相如的宽宏、忍让与廉颇的骄横,尤为突出。只见倪茂才饰演的蔺相如乘辇出行,一身丞相的戎装唱:“谢过了众父老把酒献上,这样的相待我荣耀非常。”只听倪茂才演唱得平稳舒展,一个“我”字唱出了蔺相如内心的平和。此时得知老将军廉颇挡在路上,心中充满疑惑“老将军挡去路所为哪桩”,仍然保持着平静,旋即吩咐转入小巷。可跋扈的廉颇仍不放弃,继续挡路。这时的蔺相如明白了老将军的用心,“分明廉颇要逞强”。原本蔺相如要上前去较量,可为了赵国的社稷和百姓的安危,他由衷地道出一声“不可”,唱出“得罪老将理不当。我二人争强把理论讲,又恐怕廉颇闹荒唐。非是相如无胆量,我为国是保家邦,转怒为笑将他让。”这场戏既是表明了蔺相如宽容、仁慈的心境,也显示了京剧高派“高韵和鸣”的艺术风格,一个“让”字的“疙瘩腔”就是高派独有的特色。决定罢宴回府前的“气愤”虽只是抖动了几下帽翅,已将蔺相如的心情表露无遗,紧接的一段“快板”唱腔流利干净,唱出了蔺相如心中犹恐“于国有伤”的情怀。

京剧《将相和》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历史剧。当时有几对京剧名家组合上演此剧,如李少春与袁世海、谭富英与裘盛戎、马连良与袁世海分饰蔺相如和廉颇,并且以各自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来写词句和唱腔。由于此剧的内容积极向上,京剧《将相和》一经上演,立刻在全国引起关注,各院团积极排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迎来了新时期、新气象,各院团又开始复排京剧《将相和》,如谭元寿分别与王正屏、方荣翔演出此剧,李和曾分别与袁世海、景荣庆演出此剧。京剧《将相和》再次引起轰动。

此次上演的京剧《将相和》是倪茂才延续他的师父李和曾的路数,携青年裘派演员刘治强共同演绎,既是继承,又有创新。因为在历史上李和曾没有跟裘盛戎合作过此剧,而当年李和曾的演出本又是在李少春、袁世海的演出本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改动。今天,倪茂才为了使此剧能够重新在舞台上焕发新生,将京剧高派“高韵和鸣”特色和裘派韵味这两个风格进行了“嫁接”。虽然在有些地方有所不同,如各自的“辙口”,但艺术是相通的,通过演出实践,观众完全接受这种“和谐”。像刘治强饰演的廉颇在府中的一段“二黄”:“在金殿定官职是非难辨”,唱腔完全按照裘派演唱,大受观众欢迎,喝彩声和掌声不断。当廉颇悔悟、到丞相府负荆请罪,此刻的蔺相如放下手中的书,快步迎接老将军,而心急又嫌脚步慢的廉颇径直奔跑到府厅,二人相见疾速跪倒,蔺相如念到:“老将军,你这是何意呀?”在整理剧本时,此处有意删掉了裘派的一段唱腔。因为当廉颇出场唱“廉颇做事无分寸,羞辱相国意气争”时,会导致“蔺相如”呆坐在台上。现在此处采用了中国京剧院的表演方式,使剧情紧凑、人物饱满、节奏提速——蔺相如在得知廉颇“闯府”时把手中的书放置在书案之上,而不是之前版本中蔺相如与廉颇见面得知老将军是过府赔罪后,而将书往后抛掷。要想到作为一个读书人,将书奉为圣贤之物,怎肯随意丢弃。

还有“金殿”一场,在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执掌朝政时在裘派演出版本中原有一句:“哎呀,且住。想俺廉颇,东挡西杀,南征北战,不无些小之功,蔺相如今拜首相,位在老夫之上,心中不服,启奏大王。”在此次演出中,此段念白也进行了删除。这主要是考虑到廉颇毕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忠心辅保赵邦,怎能如此心胸狭窄。这段念白虽是“背躬戏”,但有损老英雄的形象。

创新,是目前常常提到的词。但什么是创新呢?只有是完全出新,才是创新吗?笔者觉得未必。吉林省京剧院经过整合“嫁接”的京剧《将相和》在演出形式和内容方面同样可以称为“创新”。从观众的喜爱程度就能感受到它的成功。这也使笔者想起京剧理论家徐晓汀在《说明剧本改良之标准》 (《益世报》1934年8月7日)一文中写到的一段话:“去芜存精来取消招人诟病的口实,便可以成为永久存在的佳剧了。这步工作本来轻而易举,也无伤乎老戏本身的大体。”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代京剧人都在探索创新之中,而京剧要想前进,就必须要在继承前人之中适应时代的创新。

当然,该剧在大获成功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比如在表演方面还需加强,因为京剧不仅是“唱”的艺术,而且是要在细腻之处融入“做”,也就是表演。例如,当廉颇听到赵王封蔺相如丞相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表达、“三挡”时的“背躬戏”,以及廉颇在悔悟时候的表演,完全可以吸纳一些“架子花脸”的表演方式,以丰富人物的内心变化。

即便如此,今天来看,吉林省京剧院的《将相和》演出版本,融合得巧妙,“嫁接”得成功,剧情更加感动人,令观者始终处于情节和人物之中。他们为倪茂才和刘治强的精彩表演鼓掌的同时,更多地也是为蔺相如和廉颇的精诚团结和爱国精神喝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能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永传的佳话。


(作者:封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京剧艺术的连续、包容与创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