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中国文艺评论年会>正文

庞井君:信息技术推动文化艺术迈入新“时空”

2015-12-07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庞井君 收藏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在人类发展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时,理论思维的作用更加重要。之前已解决的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原来没有的问题随着新的社会实践纷纷涌现。新旧问题交织、叠加、共振,要求我们不断重溯本源,甚至再一次回到轴心时代那些人类根本的理论问题上。具体到文化艺术领域,笔者认为,需要深入研究并努力解决好五个突出的关系。

  一是文化艺术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转型,这些转型有着并不一致的起点、路径、方向、价值尺度、理想目标,却又在今天同一历史时空中汇流,不断地交融、叠加、互动、激荡。转型的核心是人的转型、生命存在方式的转型和文化的转型,文化艺术是转型中最深刻、最敏感、最复杂、最活跃的部分,处理好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事关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未来命运。

  二是文化艺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也是我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条路。我们需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的新规律,逐步形成精神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互容,个体价值、群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共生,现实功利价值与整体战略价值兼顾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路径和评价尺度。

  三是文化艺术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以“市场经济+高科技+核心价值”为基本公式向全球强势扩散和渗透。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这个公式,制定具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眼光的国家文化战略,确立全球化参照系下的中国文化定位和坐标。

  四是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精神气质应该是古雅清新、自由自然、和而不同。我们需要继续追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到底在哪里,以及如何提炼、整合与表现它们?传统之“古雅”与时代之“清新”在空间上如何有机统一,在时间上如何绵延不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形式、样态和路径到底是什么?

  五是文化艺术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当代信息革命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是连接和贯穿上面四个问题的核心轴线,值得作为研究和处理当代文化复杂境遇和难题的一个突破口来对待。

  笔者以为,从历时态的大尺度和共时态的宏观时空架构两个维度着手,可以为当代信息革命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思维框架,为回答人类文化过去从哪里来、今天在哪里、未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式追问提供启发。

  从纵向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类文化进入新的视听文化时代。回溯历史长河,我们可以以文化技术推动下的文化传播符号更迭为基本标志,把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代:前语言时代、听说时代、阅读时代、视听时代。视听时代是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而逐渐到来的新的文化时代,对当今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和革命性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与生物技术、神经技术、脑科学的深度融合,它将人类文化带到更深更远的地方,文化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图景和格局。

  从横向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类文化进入新的时空世界。卡尔·波普提出了人类“三个世界”的理论框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强力推动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个世界正在生成,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叫做虚拟世界。第四世界是20世纪电子信息革命的产物,进入新世纪,这个世界的空间加速拓展,内容大大丰富,结构日益复杂,形态变化万千,它与前三个世界的关系也处于分离、融合、交叉、重叠等多重变动之中。这是人类一个新的生存时空,充分体现了知识符号、技术架构、人文价值、生命活动、自然存在等复杂要素的深度汇流与融合。它在生成、塑造、拓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重塑着前三个世界,从而使人的整体生存方式和发展图景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科技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影响,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直接、更深刻、更猛烈,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担忧过。很显然,一方面人类的理性和人文精神对科技加速发展的驾驭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等的研究指向是改变人本身,是重建主体,过去一切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假设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格局今后统统都得重新架构。在这种形势面前,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以人文精神约束、驾驭、引导科技发展是唯一的路径选择。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进展需要人文精神的追踪和把控,所提出的问题需要给出文化、艺术、美学、人学的解答,更需要从四个世界的理论框架高度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和价值论的介入。近年来兴起的神经美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神经美学主要是艺术、心理学和生物学三大学科领域的交集,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激发和帮助人们对“美的定义”、“美的成因”等作出新的科学阐释,已经成为西方美学界最前沿、最具跨学科特征和最有挑战性的新分支。区别于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美学主要采用比较法、神经心理学方法及无损伤的脑成像技术考察审美欣赏与艺术创造活动的神经机制,如利用脑电图观测人类审美活动过程中的脑电活动,用磁共振成像研究不同脑区域审美活动的划分。类似的研究还可以在脑科学与美学、人工智能与美学、基因工程与美学等方向上延伸。当然,作为一种科学的视角,我们也不能期待它可以彻底解决审美、艺术、情感、伦理等人类精神领域的那些最复杂问题。但科技进展中人文精神的跟进、哲学式的判断、价值论的选择、美学的塑造总是一种有希望的维度。

  刚刚进入的第四世界是不完善、粗糙和混乱的,碎片化、浅表化、强制化、快餐化、迷幻化的现象成了今天被诟病的生存现实。虚拟世界终究是走向未来、不可阻挡的事物,它像是一个大磁场、大熔炉、大工厂,人类的文化必然在这里得到新的加工、锻造、冶炼,呈现出新的格局和形态。理论工作者应该直面挑战、问题和困难,增强洞察和构建能力,为当代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具有时代感、具有未来生成能力的理论支撑。

      (作者: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庞井君在中国文艺评论网认证的个人主页

      庞井君:审美的力量

      庞井君:评论强音引风尚 推动文艺新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