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和技术的浪潮中逐渐舒展开的“新大众文艺”图景,正在重塑影视文艺创作全过程,也影响着大众对文艺的感知与消费。它构筑起一种大众共创、共情、共享、共鸣与共评的融合式创造机制,形成广泛而深层的影响。无论是田间诗人“沂蒙二姐”吕玉霞口中“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这充满乡土意趣的诗歌,还是爱读书的工地大叔刘诗利“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的朴实心声,都展现了新大众文艺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的生命力。
然而,大众的全方位参与绝不意味着专业创作可以放弃深度,随意浅表化。恰恰相反,水涨船需高,它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匠心上对创作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创作者当成考生,那么考场、考官、考卷与考题都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考场,是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播环境;考官,是线上线下的观众、读者;考卷与考题,是创作者的镜头拍什么,创作怎样的剧情、传达怎样的意义,怎么与大众形成更默契的心灵共振。其本质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不只是在形式等某一个层面上去求新。对创作者而言,至少涉及三个维度。
《我的大观园》(图片选自“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微信公号)
新场景,从寻常处奔向远方
当前,不少影视文艺创作者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于仙侠苍穹、都市甜宠等。存在即合理,就大众通俗文化而言,这几类题材天然吸睛,是可观的“流量池”。然而,倘若创作者完全被流量所牵引,那么再炙手可热的题材都可能成为画地为牢的自我设限。创作者的取景框,应跳出都市甜宠等舒适区,放眼至大千世界,去开掘生活本身这个辽阔的富矿。
场景创新,是影视文艺创作及视听内容破局新生的关键。富有创意的场景可大可小。大如追寻崇高美,关注精神信仰朝圣现场、重大历史时刻现场、艰苦卓绝的坚守现场,这些场景往往以大开大合赋予作品以精神的厚度;小如寻觅烟火气,刻画家庭内部的温情、平凡岗位上的奋斗、市井街巷的日常等。即便是一个喧闹的菜市场、一条12345热线背后真实的诉求,都可以进入取景框当中。当创作者的镜头对准鲜活的生活现场,作品便能升腾起最朴素的人间温度。
此外,还可以把眼光聚焦在潮流范上,拥抱数字原生创意、时尚跨界、科技赋能的新生活场景。像杭州就是一个跟潮流范儿密切相关的城市。我在担任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撰稿期间,前前后后往杭州飞了有50趟,感受到杭州是一个审美的高地。这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文旅融合的跨界探索,以及四处洋溢的蓬勃活力,假若能被更进一步开掘,一定将淬炼出更多触动人心、引发广泛共鸣的精品。
无论哪种场景,最重要的是带着观众一同感受“生活中的在场”。优秀的创意源于质朴的生活,莫过于从寻常之处奔向远方。在人人总想着造梦的时代,最动人的戏就在火热的现实里。老街旧巷的一场真诚对话,远比千万元的特效更戳人心。有的作品充满了布景的堆砌和幻景的悬浮,比如飘雪三尺厚,的确非常美,但观众看来却感受不到一点冷,无法达成共情同理。高明的创意,不在于一门心思钻营所谓的“奇观”,生活本身的辽阔不应被遗忘在取景框外。别急着去“追波逐浪”,却对身边最丰富的“矿藏”视而不见。
新路径,打破题材的固有滤镜
创作的活力,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并借此完成对场景的发掘与创新,这正是驱动创作不断前行的核心能力。实现突破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主动打破题材的固有滤镜。网络视听领域流传着一句话,“好选题有三重境界——‘隐秘而伟大’‘应知而未知’‘熟悉而陌生’”,这大体可以作为题材创新的几种范式。
这三重境界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就很好理解了。比如,扫黑剧不能只盯着夜总会、工地和衰败小镇,民警的家庭遗憾也是贴近人性的题材;职场剧别总盯着会议室和老板的办公室,楼下的咖啡区、放松的洗手间,藏着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交流;律政剧的场景,不是只有法庭和会议室,尘封的档案室和踏实的调研走访,更能见证真相现场;家庭剧不能只围着客厅转,柴米油盐之上,大家可能更关注谁在“卷孩子”,谁来解决学区房这样一些问题;青春剧也不是只有教室和操场,作为青年人的“深夜食堂”,24小时便利店也可以是无数青春故事的集散地。
再比如,对个体来说,一次深刻的成长启蒙,不一定来自师长的教诲,也可以是“对手”的精准一击;一个勾人心魂的悬疑真相,未必出自多么严谨的推理,而可能是从凶手一个无关的习惯中找到蛛丝马迹;重磅的商业决策、高超的商业智慧,有时候源于周全的市场报告,有时也可来自路边小贩的“生存哲学”。
“隐秘而伟大”“应知而未知”“熟悉而陌生”,说到底就是要具备打破一般题材滤镜和思路惯性的逆向思维。这种逆向思维从哪里来?就是在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深扎根。把根扎下去,养分才能供应得上来。大凡是观众觉得有悬浮感、离现实比较远的剧,往往在于根系浮浅,乃至完全脱离了生活这片土壤。
再究其根本,是没有瞄准于大众关心关切的话题。这也印证了国情调研与田野调查的价值——全新的场景与深刻的洞察,永远蕴藏在最真实、最丰厚的生活深处。
新逻辑,不同圈层有不同爆款
新大众文艺图景下的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圈层化、垂直化的趋势。以短视频领域为例,现在各短视频平台出现了泛知识、泛文化、泛垂直、泛场景,强人格、强地域、强圈层、强互动这样八大趋势。可以预测,未来全民爆款短视频会越来越少,各个圈层内的“热款”会成为主流。也就是说,你认为的爆款和我认为的爆款,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互相之间从没听说过对方的关注点。
就像《我的大观园》自从2025年1月首演以来,全国巡演58场,累计票房已超7000万元。而在线上,这部剧在不同平台被切割为各种短小精悍的片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属性、传播和触达,这就是圈层化、垂直化的传播。
比如视频号,这是一个社交裂变场,也是正能量的分享地;微博是热点的“共振器”,在这里速度是生命,真相是内核;抖音是情绪的“脉冲池”,3秒定去留;B站上大量知识博主涌入,让专业不再高冷,让硬核更接地气;小红书则成了一本“美学手册”,“薯粉”们认可,生活的精致不在“云端”,而在菜篮。
从这一逻辑反推,对创作者而言,要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就得尊重各个平台的土壤,通过精准的内容适配,实现与特定平台环境的深度交融。一粒“种子”在与之调性相符的“土壤”中生长,才能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张力。
本文基于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发言。
(作者:冷淞,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