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艺术节评论: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赵海忠)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文艺会演”观后

2025年6月28日至7月9日,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文艺会演在呼和浩特举行。艺术节期间,全区19支乌兰牧骑专场演出先后登台展示,共有1000多名演职员参加。纵观19场演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是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回信重要指示精神的新面貌、新成效、新举措,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更加坚定自觉地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按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全区乌兰牧骑自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紧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创新文艺表演形式,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以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演绎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次会演的各支乌兰牧骑所呈现的节目,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条红线贯穿始终,是整个艺术节的灵魂,是各场演出的遵循,是所有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乌兰牧骑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自觉担当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近70年,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送到千里草原、传送到千家万户,增强草原儿女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为自治区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乌兰牧骑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近年来,全区乌兰牧骑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北疆文化中挖掘素材,从原生态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并演出了一批广受群众欢迎的优秀节目,涌现出一批立意新颖、主题突出,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艺术精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各民族优秀文化,通过乌兰牧骑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有的作品通过乌兰牧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乌兰牧骑成为自治区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乌兰牧骑扎根草原、服务人民,运用艺术手段反映新时代农牧民群众生活、表现新时代农牧民群众情感、展现新时代农牧民群众心愿。一批年轻艺术家从这支红色队伍中成长,乌兰牧骑成为自治区文艺人才的摇篮。乌兰牧骑的红色、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得到大力继承、发展、弘扬。三年一次的乌兰牧骑艺术节,既是交流展示平台,也是学习提高机会,集中检验乌兰牧骑的发展成就、先进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和呼和浩特市政府精心策划主办第十次乌兰牧骑艺术节,规模大、内容广、观众多,整个活动有序顺利举行,是一场艺术的盛宴,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观众的肯定和喜爱。

扎根生活沃土。作为全区乌兰牧骑的代表,参演的19支乌兰牧骑的节目都深入社会、反映生活。从19支乌兰牧骑呈现的节目来看,在北疆文化统领下,具体化为不同的对象和范围,都打上了所属地区的文化烙印。粗略地分有:农耕,游牧,林业,草原;革命历史,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航天,神舟飞船;非遗传承,岩画,旅游,体育,竞技,曲棍球,扳棍;国门,边关,戍边;生态,绿色,黄河,河套,沙漠,治沙,彩虹;乌兰哈达火山,牛奶湖,乌梁素海,北京后花园,土默川,钻石小镇,乌兰花;乌兰牧骑,二人台,晋剧,安代,那达慕,篝火;后旗红土豆,莜麦,兴安盟稻米,水果,乳制品;骆驼,鹰,马,羊,水鸟,雁,鹿,金丝雀,天鹅;柠条,榆树;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兰毛都,托克托,达尔罕茂明安,杜尔伯特;直播、电声、AI等等。艺术源于生活,所有这些内容,都与乌兰牧骑所属地区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民族有密切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源于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最基础性的论断,是被文艺事业证明了的科学的文艺观。广袤的内蒙古大地,是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大乌兰牧骑工作者自觉地接近生活,深入生活,在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新时代生活中寻找灵感、提炼思想、升华艺术,创作表演更多的好作品。

服务牧民群众。在乌兰牧骑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牧民群众一直是其最主要的服务面向,这是由牧区的特点决定的。1957年5月初,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作出了“要解决牧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的指示。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宣告成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1964年,全区所有的牧区旗和部分半农半牧区旗县都建立了乌兰牧骑。当今,全区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以服务牧民群众为使命,撑起内蒙古自治区文艺事业的一片天。服务牧民群众,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内蒙古的具体化,是针对乌兰牧骑的历史、特点、使命而做出的明确要求。本次会演节目,一是坚持以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服务农牧民,二是生动再现乌兰牧骑深入基层、服务牧民的场景。有几场演出设置了结构贯穿线,都与农牧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乌兰牧骑联系普通百姓的必然体现。不少节目设计了农牧民直接登台表演,体现原生态的艺术风貌。

在参演的节目中,各支乌兰牧骑都注重反映劳动、参与劳动。具体讲劳动场面有:打草、捆草、搭建蒙古包、扬场、插秧、种柠条、绣毯、插柳、抓羊绒、割麦、磨刀等。展示的劳动机械和工具有拖拉机、镰刀、木锨、铁锹等。展示的收获物有牧草、小麦、稻米、莜面等。此外还有大型牧业生产场地敖特尔。艺术表现上,适当安排在劳动之余歇歇儿其间带有民族地域风情的嬉戏和娱乐。其他如自然风光、个人情感、家长里短、社会生活等,也在19场演出中得到反映,体现了乌兰牧骑在艺术表达方面的多样追求。

推动文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乌兰牧骑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近70年过去了,内蒙古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牧区的道路、交通、通讯、电力、商业等有了极大地改善和提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推动文艺创新,就是乌兰牧骑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红色基因不变,服务人民不变,基本特点不变,但是在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表演的规模形制场地,都必须做具体的调研和尝试,以适应时代的新变化,人民的新需求。除演出之外,“宣传、辅导、服务”等方面也需要有新思路、新措施、新面貌,交通工具、食宿条件、演出设施等自然也要适应新要求、体现新发展。

本次会演,各参演乌兰牧骑的节目形式多样。可以看出,这些节目有传承,有创新。就创新而言,有的是内容创新,所谓旧瓶装新酒。有的是形式创新,体现在不同节目的各个方面。不少节目相互间交叉中转换,结构紧密。好多演员在舞台表演现场进行身份变化,直接体现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的才华。

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本次会演共有250余个节目,绝大部分是原创作品。会演最终评出了优秀创作和表演节目上百件,都是内容形式俱佳的优秀之作,有望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从全区看,这些节目只是内蒙古乌兰牧骑创作的冰山一角。全区乌兰牧骑的创作总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体现出乌兰牧骑惊人的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优秀作品具体而特殊的要求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这九个字,既是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又是为乌兰牧骑量身打造的具体标准,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文艺汇演是深入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积极实践。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的总要求。时限上讲,要求“永远”;地域上讲,在“草原”;“红色”,强调基因和性质;“文艺”,明确事业类别;“轻”,强调短小精悍、一专多能;“骑兵”,突出了草原巡演的机动性和辗转跋涉的艰苦性。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会演成功举办,检验了全区乌兰牧骑继承基因、服务基层、机动灵活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我们具体感受到,乌兰牧骑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坚持公益事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摆在优先的地位。19支乌兰牧骑,尽管风貌各不相同,相互间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信念有、行动在,是乌兰牧骑的榜样和标杆,必将带动内蒙古乌兰牧骑事业全面发展。

几点建议: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乌兰牧骑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在巡演适配性上,要考虑摒弃过度追求阵容庞大和装备豪华现象,重视到农村牧区巡演时的实际条件限制等,提升基层演出效果;在队伍建设上,不少乌兰牧骑面临青年演员短缺的困境,人员结构亟待优化,同时部分演员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在作品创作上,创新活力不足是突出短板,有些团队虽有原创作品,但多是多年前的老节目,缺乏时代气息,亟须深入社会肌理、贴近群众生活,对内容进行充实调整和品质升级;在节目呈现上,部分作品存在模式化、概念化、简单化倾向,场次结构松散缺乏打磨,甚至在调音等技术环节也常出现疏漏,整体舞台技术需要进一步精进,优化设备配置与操作流程,让技术服务精准匹配艺术表达。但是总体看,红旗飘飘,绿草茵茵,绚丽多彩,瑕不掩瑜。这次会演进一步说明:内蒙古乌兰牧骑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不愧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文中图片选自“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号。


(作者:赵海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

红色嫩芽从这里萌发 乌兰牧骑被搬上银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