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现实”的表达大致呈现两个面向,向内的一面,是通过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折射大众心理,这类作品以满足读者“白日梦”、给读者带来“爽”感为基本叙事策略;向外的一面,则是秉持传统文学中的“艺术真实性”原则,直呈现实和历史生活。后者中最典型的是现实题材作品。与传统文学常常更强调将生活经验做美学沉淀与转化的方式不同,网络文学往往更强调追求与当下时代的紧密贴合,因此多将现实中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引为创作素材。网络文学常常比传统文学更着重及时反映时代的变迁,这也是不同时期大众文学共有的特征。所以我们看到了诸如《樱花依旧开》(陆月樱)、《北斗星辰》(匪迦)、《我的草原星光璀璨》(懿小茹)等一批透射着鲜活时代气息的作品,《中原归乡人》(碳烤串烧)也在其列。
以“问题意识”建立“归乡人”的故事链条
《中原归乡人》通过主人公许千程等归乡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带领乡村走向繁荣发展的故事。作品不仅展现了乡村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还深刻揭示了乡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是一部诗意与现实交织的佳作。作者对故事发生地的选择也体现了小说的价值追求:高泉村承载着楚汉争霸的民间记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又面临着繁重的发展任务。这种设定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传统生活模式上创造出新的机遇,使村庄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是作者预设的一个来自现实但要在文本中回应的问题。
正是带着这种“问题意识”,小说从这群“归乡人”身上建立起故事的链条。作品叙事风格真实而细腻,通过许千程、罗小冉、郑向东等人物的亲身经历,展现他们在创业、家庭、情感等方面的困惑与挣扎。这些角色的行动各有其自身的逻辑,使得他们的形象真实可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担当,成了许千程前进的动力。面对父亲患尘肺病、母亲患肾病等困境,他选择回乡创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同时带动家乡的发展。他的行动始终围绕着如何提升家乡的经济水平、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展开。作为短视频运营专家,罗小冉怀揣对家乡的赤诚之爱,以专业眼光洞察到了新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因此积极投身高泉村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中,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提升家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郑向东则展现了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乡的责任感。作为机械厂厂长,他面对机械厂转型的困境,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找新的技术和市场方向,试图让机械厂再度辉煌,从而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打怪升级”也可指向应对现实困难
在“归乡人”的行动过程中,每个人物都遇到了不同的困难和挑战。许千程需要克服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罗小冉需要应对内容创作、平台运营、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挑战;郑向东则需要解决机械厂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这些困难和挑战构成了他们行动逻辑中的重要部分,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打怪升级”是网络文学编织故事的一种常见模式,“怪”不是只指幻想小说中的怪物,也可以指人应对现实困难。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如何“降服”这些困难?作者为他们设计的“锦囊妙计”是积极寻求合作与共赢。许千程、罗小冉、郑向东等人通过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共同推动了高泉村的发展。这种合作与共赢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个人之间,也体现在村庄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
小说不仅通过高泉村的发展折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映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嬗变进程和深刻变化,更以充满温情的笔调关注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发展,展现了农民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价值取向。一方面,深刻的社会主题使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归乡人”的角色设置,让我们不免想到近两年不断被提及的另一部同类题材作品《特别的归乡者》(夜神翼)。两部作品都通过归乡者的故事书写乡村振兴的主题,但《中原归乡人》注重展现乡村的整体发展和变化,而《特别的归乡者》则更多地聚焦归乡者个人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当然,《中原归乡人》也有成长小说的影子,每个人物在归乡之后都经历了成长和变化。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学习和反思,逐渐成长为更加成熟、更有担当的个体。但叙事的侧重点在于通过个体推动高泉村从贫穷落后到逐渐走向振兴的历程。另一方面,小说有着丰沛的情感呈现,许千程与家人的亲情、与罗小冉的爱情、与郑向东的友情等,这些情感线索的交织与碰撞,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读者在跟随主人公经历种种挑战和困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温情与关怀。
作为新时代网络文学重要的创作选材实践,网络现实题材创作有效促进了网络文学内部生态的和谐健康发展。对时代生活的“沉浸式”表达,使这类作品进一步增强了传播主流价值、弘扬时代精神的效果。尽管《中原归乡人》仍存在个别情节缺乏合理性等问题,但其创作原则和叙事追求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这也是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
(作者:桫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网络作协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