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如何解锁综艺节目创新密码——评《朋友请听好》

2022-12-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余俊雯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入围文章,刊发于《当代电视》2020年第8期,下载自中国知网)


技术驱动引领艺术创新。在当下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在形态变革中发生着尤为明显的融合之势,在“互联网+”的集中发力下,各式各样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文艺形态喷涌而出,使综艺节目在生产、制作、传播、接受、互动、审美等层面呈现出新特征。如何抓住技术风口实现综艺节目创新,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命题。声音陪伴互动真人秀节目《朋友请听好》在继承“声音”类原创节目的成功基因之上,创新式融入“电台直播”形态,在怀旧复古中解锁节目创新密码。

一、创新要有“创”,“旧”里出“新”意

创新,是节目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样式,综艺节目如何理解“创新”、突破“创新”,是其破题关键。“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新”。将旧有之物植入创造性思维与理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样可以造就创新。综艺节目是承载大众文化表达的生产性载体,极具包容性,且拥有多元传播媒介的伸缩优势,是一个“集大成者”之舞台。因此,综艺节目的创新式表达需要灵活弹性的思维与理念。

(一)“旧”媒介打造“新”空间

《朋友请听好》从“听”出发,拾取渐被忽略的广播作为创新切入点。节目由何炅、谢娜、易烊千玺三位不同年龄、有着不同阅历的人组建为广播小站,担任主播,通过热线直播、信件分享的方式倾听全国朋友的心声,用最原始最纯粹的声音彼此分享故事、解忧交心。节目采用“广播+电台直播+真人秀”的媒介融合形态充分打开观众感官联觉,延伸多媒体信息触达,将原本“诉诸人的耳朵,而不是人的眼睛”①的广播融入互联网语境中,重新焕发声音媒介的独特魅力,同时打造全新的声音可视空间,在“旧”中开辟“新意”,在“复古”中引领“时尚”。

作为节目主打特色的“广播小站”,在此番媒介融合中被解构成三重空间。第一层:明星主播和广大听众共建的声音空间。通过真实搭建的录音棚,节目每周不定时开启“朋友请直播”热线,观众通过芒果TV平台端或节目官方微博链接进入直播入口,参与到电台直播交流中,诉说自己的心事与烦恼,热线另一端的明星主播们认真倾听,解答疑惑,在彼此的声音交流中共享慰藉与温暖。第二层:真人秀场景下的视觉空间。尽管这是一档可以听的综艺节目,但其本质仍属于真人秀。坐落于湖边庭院里的广播小站优雅精致,明亮的落地窗、青翠欲滴的绿植,抱枕、吃食、猫,还有一群深受人们喜欢的人做着他们喜欢的事,勾勒出一幅闹中取静的暖色调画面。同时,错综复杂的电线圈、导播台上的电话机、整齐有序的歌曲磁带……诸多“旧式”物件精心还原出一个真实立体的广播站视觉空间,目光所及之处,皆呈现出浓郁的复古气息。第三层:利用仪式性动作和象征性物件建构的精神空间。除却美丽的景、美好的人之外,节目组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巧思,一本由明星主播们共同书写制作而成的精神宝典—“朋友的话”。每位嘉宾分别将自己想说的话亲笔写在原本空白的册子里,凝结而成一本集体原创治愈书,并在每期节目中作为固定环节突出呈现。嘉宾在每一位听众热线的最后,随机抽取书里的一句话,念出来送给听众作为热线结束语,温柔的语句中蕴藏着直抵人心的强大力量。

德国美学家波梅说道:“气氛是通过人类和事物在人的身体性在场中,亦即空间中被体验到的。”②节目巧妙利用最原始也最铿锵有力的媒介—文字,汇聚成动情点,在每期不断重复的仪式性动作中深化主题、渲染情绪,再集合传统有声媒介的传播特性,形成嘉宾与听众、听众与观众、嘉宾与嘉宾间的全网同频共振,在这个可听、可视、可感的广播小站空间里,共同营造温暖治愈的气氛。

(二)“旧”内容拓展“新”圈层

《朋友请听好》由“电台直播+真人秀”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占比成分更大的是“电台直播”环节,

因此,主播与听众的交流对话构成了节目核心内容。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直播热线的话题主要围绕“人的主体性”而展开,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自我发展建设”两大主题,涵盖代际关系、恋爱关系、友情关系、职场关系、社会关系、价值观建设、情商建设、容貌建设、情绪建设、体态建设等话题,核心指向现实困扰。在主播平等、正向的传播语态中,帮助听众“小我”世界的构造与修复,彰显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文理念与价值观。

简而言之,节目良好扮演了“解忧杂货铺”的角色,其内容本身属于老生常谈,但节目巧妙之处就在于其利用不同媒介的叠加效应,创造出突破圈层的口碑效果。节目受众年龄层主要分布在80后、90后、00后三个阶段。在80后的成长记忆里,广播占有重要一席,80后的广播情结仍在。荣格曾说:“情结这东西……是一种经常藏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聚合物。”③这档节目的出现重新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广播情结。90后的成长伴随着广播的式微,对于广播既熟悉又陌生,而这份距离感恰恰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审美兴趣。00后对于广播相对较为陌生,但“直播”是他们熟悉且依赖的互动形式,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需要完成从平凡的生活中凸显出来的步骤,完成这个‘提萃’的过程方成为审美对象。”④直播语境下的广播交流,在看似可见的空间里凸显出声音空间的神秘性与新鲜感,促使00后在陌生化审美中产生浓厚的体验需求,从而让节目在不同圈层中实现跨越式传播。

二、创新要有“点”,痛点激发创意点

“作为可读性很强的艺术文本,电视节目不但应该复杂程度比较低,而且需要具有比较容易被感受的特点。”⑤“容易被感受”是电视节目之所以成为大众艺术的首要特征,而“如何容易被感受”则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路径所在。电视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离不开人和人的生活,每一次社会情绪的爆发,每一个社会话题的涌现其实都蕴藏着节目的创新发现点,关键在于如何找寻这些“点”,将“痛点”化为“创意点”。

(一)倾诉的欲望:节目创新内核

人是社会性动物,交流是其本能。因此,倾诉欲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需求。《毛诗序》指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体现了人的倾诉刚需以及表达途径的多样性。如今融媒时代,新媒介的影响更加广泛与深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但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并没有因之而杜绝。网络社交平台越是火爆,越是投射出人们对于情感交流的渴望。《朋友请听好》敏锐嗅到了现代人的“孤独”气息,精准把握住这个普遍又本质的社会痛点,运用电视艺术化创作将其转化为整个节目创意点,复原广播视角,充分发挥电台直播的交流优势,满足人们倾诉的欲望以及背后的陪伴需求,在“倾诉”中突出节目核心创意,同时推动叙事。

(二)倾听的力量:节目情感升华

有倾诉就要有倾听,倾诉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倾听之上,方能构成有效的闭环交流。《朋友请听好》请来何炅、谢娜和易烊千玺担任倾听者,三人凭借幽默、温暖、沉稳的特质形成默契的“倾听场”,共同迎接每一位听众的来电。《朋友请听好》从“听”出发,扮演好“倾听”角色,以“好好听你说话”为宗旨,充分尊重和包容大众的情绪个性和自我意识,用真诚的心态建立与大众平等对话的机制,放大声音直抵人心的力量,挖掘深度陪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人们彼此的倾诉与倾听中实现情感连接,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他人的分享交流中找寻到自己的身影,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三、创新要有“人”,全面激发创新动力机制

从痛点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激发“人”的生产潜力,是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路径。因此既要保障专业创作团队的创新动力,又要刺激普通大众的创作热情,用对人、用好人,真真正正将“创新”落到实处。

(一)保障创新人才安全感

电视艺术是创作的艺术,无论是前期节目策划,还是后期节目制作,都对从业人员的创意型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流动现象较为普遍,且随着媒体格局的改变,电视人才“出走”“流失”问题更加严重,“创意危机”不容忽视,建立稳定有效的人才动力机制,充分保障创新人才安全感迫在眉睫。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充裕的时间、资金、资源、空间和待遇保障,靠动力赢取而非压力迫使,从而形成健康生态化的创新机制。湖南卫视在芒果TV开辟试播区,推行样片制作制度、创新飙计划的做法值得借鉴。要实现节目的创新,就要以开放的环境、尊重的姿态从上到下建立保障创新人才理念,给予创作者广阔的创新空间,将创新变成一个常态、可持续、深入人心的过程和结果。

(二)人文关怀深入人心

节目创新是一个由低阶段向高阶段发展的过程,面对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综艺节目的功能如果仍仅停留在单纯满足于娱乐,势必不会发展长远。“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⑥因此,带着对社会问题的探索,从咧嘴一笑到开始思考,是落实节目创新的必然路径。《朋友请听好》以广播互动为亮点,用声音观照社会现实,利用听众的主动开口拓展节目的内容文本,发

挥明星主播在倾听中的共情能力,营造温馨治愈的气氛,拒绝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留给听众思考空间。

四、结语

《朋友请听好》以创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下社会生活,其内容层面的创新和价值层面的引领让该节目从试播芒果TV成功反哺登陆湖南卫视,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创新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紧密联系社会、植根生活,运用艺术的视知觉找寻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通感人间百态,释放大众情绪。在当下融媒体环境中,如何利用媒介优势打造内容创新,《朋友请听好》为业内提供了启发。

注释:

①[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②[德]甘诺特·波梅著,杨震译:气氛—作为一种新美学的核心概念,《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第3期,第9页。

③[瑞]荣格著,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9页。

④[法]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⑤苗棣:《电视艺术哲学》,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年版,第203页。

⑥[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页。


作者:余俊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19级博士生


延伸阅读: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专题)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来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