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入围文章,由作者参选提供)
随着信息科学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新媒介,让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生深刻变化并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当下包括摄影在内的文艺创作与传播模式,也相应呈现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
首先,新媒介开拓创作视野,让摄影创作活起来。摄影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相随,照相机、手机迅速地更新换代普遍广泛地应用,使摄影拍照门槛大幅度降低,突破了大众创作能力障碍,形成“人人都是摄影家”局面,一些摄影创作“专业”能力不强的人群,也能将自己极富创意的灵感转化为视频、图片、抖音等影像在网络发布,展现高效快速便利特性。线下的拍摄者,不仅在线上分享展示其影像图片,还与粉丝交流分享拍摄体会和行摄话题等,对摄影人与大众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都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媒介即艺术”的理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摄影拍照借助新媒介,成为博采众长的跨领域综合行为。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其次,新媒介突破传播屏障,让摄影图片火起来。新媒介让大众“在线”分享体验文化生活成为可能。根据第四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接近100%。可见,“在线”已成了数字时代人与人、人与场所连接的基本状态描述,为普通人共享文化产品提供了低门槛支撑。大众无论阅读能力和财富能力如何,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便携性和移动性,利用片刻时间,以较低费用甚至免费登录一个平台,欣赏丰富的图片和视频等形态的文化产品。“在线”让大众有了更多参与权,改变了以往图片影像遵循“在场”的大众传播逻辑,而呈现双向交汇交互特征,线下与线上相互补充,虚拟与现实相互激发,让“参与式文化”成为网络文化一股潮流。
再次,新媒介坚守传承保护,让图片影像资源动起来。新媒介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将线下图片影像资源入“网”上“云”,尤其是为珍贵经典影像插上数字之翼,既实现了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也实现了内容与大众的远程互动,绽放独特的魅力。通过“在线”的形式,人们获得了“在场”的体验。以当下依托运用数字技术整合各类红色影像资源为例,一些地方以我党百年历史为轴,打造红色影像资源数据库的尝试;一些地方博物馆打造云展馆,实行闭馆不闭展的探索,既让更多人有机会随时随地地查阅浏览,为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有助于红色图片影像资源动起来,增强独特魅力。动起来的图片影像更迷人,动起来的红色文化更入心。某地云展馆单日最高浏览量突破1万人次记录表明,这些尝试和探索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使图片影像走向了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更好地让大众感悟红色精神,激发奋进力量。从而,为新时代的摄影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新媒介突破传统文艺创作传播模式,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开辟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新的文化艺术生态正显示展现蓬勃生机。新媒介条件下的摄影,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创新性”、“精品化”、“新高峰”的历史使命,必将新风扑面,佳作迭出,在数字时代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夺目光彩。
作者:卫先庆,六安市发改委正处退休干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