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2022-08-10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冯双白 收藏

核心阅读

饱含对时代生活的积极关切,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提炼芭蕾语汇,既是芭蕾创作的应有之义,更是芭蕾艺术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必由之路。

创作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舞剧《敦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至今,中国的芭蕾艺术创作已走过近60年。经过一代代创作者的不懈努力,芭蕾艺术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芭蕾为世界所承认、欣赏。

1959年成立的中央芭蕾舞团,走出了一条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互鉴融合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芭蕾艺术发展的例证。近10年,中央芭蕾舞团在剧目质量提升、题材种类拓展、艺术样式创新等方面成果显著。梳理中央芭蕾舞团近年来的创作成果,透视其发展理路和经验内核,将为中国芭蕾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聚焦现实题材,将创作触角伸向时空纵深

芭蕾艺术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模式和审美经验。面对现实题材,如何将传统的审美经验与真切的、当代的现实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如何以舞蹈语汇之“虚”艺术表现现实生活之“实”?这两个课题,是芭蕾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方向。

中央芭蕾舞团的现实题材创作成绩不俗。芭蕾舞剧《鹤魂》取材于徐秀娟这位平凡养鹤姑娘的故事,歌颂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芭蕾舞剧《花一样开放》聚焦脱贫攻坚题材,精心塑造了何琳这位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志愿者形象,将她跋山涉水深入山区调研、因地制宜提出扶贫方案、大力推动苗绣产业腾飞等行动,与“赶秋”民俗、绣娘刺绣、养蜂劳作等现实生活场景相结合,艺术地揭示了一个小小山乡的致富过程。芭蕾舞剧《逆风飞翔》采用交响芭蕾的形式,巧妙运用身体语言的力度、速度、幅度变化,以具有象征意义、激情磅礴的群舞塑造“最美逆行者”,讴歌抗击疫情一线医务工作者,流行歌曲《因为有你》也在芭蕾舞台上获得全新的艺术诠释。

现实生活不仅包含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也蕴藏静水深流的点滴日常。中芭一些原创的中小型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滚烫花朵》里有当下年轻人的情感萌动,《天黑请闭眼》里有呈现人际关系的动作群组,《放逐地》里有澎湃的青春激情,《山河》里更有大灾面前中华儿女的守望相助。毫无疑问,现实生活的意义连接着历史意绪。讲述烈士高君宇与石评梅感人爱情和革命人生的《寄相思》,描绘革命先烈在硝烟中奋勇前行的《黎明之前》,都将创作触角伸向时空纵深。

饱含对时代生活的积极关切,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提炼芭蕾语汇,既是芭蕾创作的应有之义,更是芭蕾艺术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必由之路。

舞剧《花一样开放》

坚定文化自信,创作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用芭蕾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芭人付出了诸多努力。

芭蕾舞剧《敦煌》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等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原型,展现敦煌文化的璀璨恢弘,讲述一代代敦煌人的坚守与奉献,将舞者心中的感动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关注敦煌,关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芭蕾舞剧《白蛇·人间》取材自传统戏曲,努力将传统故事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在芭蕾舞中融入新疆舞、安徽花鼓灯等民族舞元素,艺术形象颇具新意。为了让芭蕾富有中国味道,作品在配乐中融入交响乐、电子音乐、京剧打击乐等元素,选取中国民间丝竹乐元素,为传统故事赋予时代色彩。

中央芭蕾舞团的创作者努力用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芭蕾语汇讲述中国故事,呈现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在大型原创交响芭蕾《世纪》里,观众见到了芭蕾版的补天女娲、移山愚公、蹈海精卫、追日夸父。在芭蕾舞剧《孔子2012》里,观众见到了被众人敬仰的孔子与春秋战国时代颠沛流离的孔子。编导将现代思考注入作品,充满理性又深深打动观众。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舞团在一次次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努力建立起本土文化语境下的芭蕾艺术语言,进而运用这种语言创作出呈现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抒发民族情感的原创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将凝结于这些作品中的精神与力量,传递给世界。”实践证明,创作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未来,创作者要充分发展戏剧叙事和心理叙事的芭蕾作品,注意拓展交响芭蕾的艺术力量,高度重视中华审美文化中的诗意审美。在诗意交响芭蕾的领域里,中国芭蕾将有更广阔的天地。

舞剧《红色娘子军》

为世界芭蕾艺术体系提供中国的创作经验与审美价值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创作者不断在古典芭蕾基础上塑造新的艺术形象,为芭蕾艺术长廊拓展更多可能性。

中央芭蕾舞团版的芭蕾舞剧《哈姆雷特》,创新性地在舞台上用一重重拉开又闭合的红色幕布编织戏剧场域,剧中的哈姆雷特游走于戏里戏外,困惑于生存的命题。该剧大量融入中国现代舞元素,实现了对人物心理的独特刻画。曾获国际大赛最佳编导奖的作品《昨日永恒》、将新疆舞蹈韵律与芭蕾结合的作品《遥远的声音》等小型作品,之所以获得国内外广泛好评,都是从中国的芭蕾艺术形象中获取了规律性的创作经验。

如何既保持严谨的芭蕾技术规范和国际公认的艺术审美风格,又创造出特点鲜明的中国艺术形象,从《红色娘子军》到《祝福》《林黛玉》,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敦煌》等作品,中央芭蕾舞团用作品给出自己的回答。

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高度活跃的创作态势和引人瞩目的艺术成绩,与2010年创设开办的中央芭蕾舞团“创意工作坊”密切相关。这个培养平台已成为中芭出人才、出作品的重要引擎。从这个角度看,构建中国风格的芭蕾,不仅是芭蕾舞蹈形态、艺术形象塑造等创作层面的课题,更要整体打通技术体系、训练体系、表演风格体系,全方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为世界芭蕾艺术体系提供中国的创作经验与审美价值。

让中国故事踏“舞”而来,让更多人享有文化滋养,中国芭蕾舞人正奋进在路上。


(作者: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图片来源于“中央芭蕾舞团”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风格芭蕾:于足尖起舞 向顶尖迈步_舞蹈评论

冯双白: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舞剧:在创新中绽放无穷魅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