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专家研讨会:高扬青海的生态和文化之美

2021-06-1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艺术报》 收藏

高扬青海的生态和文化之美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专家研讨会”发言纪要

  5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与青海省演艺集团联合主办的“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专家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主办单位领导,文艺界知名理论家、评论家,舞剧主创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等参加了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首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致辞,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吕霞最后总结致谢。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负责人卿青主持。与会专家在高度肯定该舞剧生态主题契合时代、意义深刻的同时,也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报摘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祝东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首先对这部舞剧在北京的首演成功表示衷心祝贺。今天的研讨会是创作与理论的交流碰撞,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相信诸位专家的参与一定能够帮助进一步推进这部舞剧在思想和艺术上再上一个台阶。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曾经汇集了舞蹈学界很多重量级学者专家。目前,舞蹈研究所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需要在学科的理论基础方面深入开掘,也需要来自创作一线的源头活水。学术与创作之间如何展开建设性交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舞蹈研究所仍在摸索的课题。我们主张学术和批评的独立立场,倡导真诚的批评和建议。最后,要向各位做一个预告,今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真诚邀请各位届时光临指导,为我们院的70年华诞增光添彩。

  吉狄马加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大河之源》是向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很好的献礼。我在青海工作了9年,所以青海也是我的一块福地,应该说这片土地给予了我这样的诗人很多滋养,让我在看了这台演出之后感慨很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一作品的编创生逢其时。我认为我们在当下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要和这个时代相呼应。这台演出反映出了整个青海省,乃至整个中国都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的感受有三点:一是这部作品把青海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得比较充分,特别是青海从三江源,从昆仑神话开始就反映出它是一个多元共生体的状态,舞剧在这一点上有纵深度。第二,这部作品把青海的多民族文化,特别是河湟文化做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多民族文化兼容、包容和文化的互相影响。第三,这部作品让人最感动的是强调了人和所有生命、人和所有动物的共生关系。期望这部作品能进一步完善,使之更流畅,在细节和舞美上也能继续打磨,也希望能加大宣传力度。

  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首先,舞剧聚焦环保这一重要主题,是用艺术语言对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重大国策做艺术的呈现。第二,在我看来这部舞剧虽然拟人化地刻画了动物形象,但仍然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其在艺术审美上的一个特点是它更加突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透过雪豹,透过藏羚羊牵连出的关系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第三,全剧还包含了民族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了青藏高原多元文化的特点。另外,几位主演给我的印象相当深,舞台灯光处理得很好。同时,作品打破了现实题材固有的一些观念。现实题材创作常常会被认为必须真实地反映当下的现实世界,那么舞蹈艺术在做现实题材的时候,又怎么把历史文化与当下的环保主题相连接?怎么用环保的大主题涵盖传统的历史文化精神?这是比较难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该剧做了极大的努力,有大胆的尝试,很有探索意义。

  陶诚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这部舞剧的舞台呈现很顺畅,很完满,剧情内容交代得很清楚,各方面的表现都达到很高水平,值得祝贺!我认为这部剧有四个好:第一,主题好。思想内容正确,艺术表达恰到好处,恰逢其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要求和多次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这既是国家意志,也是国际共识,符合世界先进理念。第二,舞美好。舞台简洁、干净,意境很美,其中多媒体的配合也非常好,全剧从头到尾风格非常统一。第三,编导好。罗怀臻和佟睿睿都是业内“大咖”,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讲故事。第四,前半部分好。全剧后半部分略有一点不足。因此,建议加强后半部分的修改和提高,把绿水青山和现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讲得再充分一些,表现得再美轮美奂一些;同时,加强音乐风格的统一和完整性以及音乐主题的鲜明性。

  于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这是一部由“生态”视角洞察“人性”的聚焦生态文明的舞剧。“生态”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是人对自身历史进程的“文化反思”。这是一部由“前瞻”视野反思“现实”的现实题材舞剧。这个“前瞻”的视野,是以现实的高度反思历史,更是以未来的立场批判现实,是一种“人在做,天在看”的批判和警示——这个“天”就是“自然”,是具身化的人类之外的“他者”。这是一部由“他者”眼光观照“青海”的区域特色舞剧。“他者”视青海为“中华水塔”,舞剧也就有了“水塔”的高度——不让下游土地龟裂,不让大海失去奔腾。我们会由此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里的“江山就是人民”,指的是生态的江山是人民的根本福祉;这里的“人民就是江山”,指的是人民期盼的是生态的江山。

  马盛德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

  首先,该舞剧关注的是青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各民族的团结,我觉得非常有文化眼光。其次,该舞剧表现了重大的时代命题,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即生态保护。所以这部剧与当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非常契合。第三,舞剧也关注到了生物多样性,强调了对动物的保护,这也值得肯定。从艺术上讲,舞剧的编创人员实力雄厚,演员们非常出色,尤其是舞剧对水的意象的处理也值得肯定。作为青海人,我觉得这部舞剧还可以更充分地表现青海的壮美,更多地挖掘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格萨尔史诗、青海的花儿会、玉树的歌舞、热贡艺术、河湟文化、昆仑神话等文化名片。我们需要很好地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精心打磨,并以更加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示大美青海的魅力。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我看了演出以后想到一个题目,即《雪豹斑纹导引下的河湟文化之“文”》。这部舞剧作品着力呈现闪烁于河湟文化里里外外的深沉的“文”。最吸引我投入的是以雪豹为代表的天地之“文”及其意义。雪豹堪称整部舞剧中最具原创力、最成功而又最令人喜爱的舞蹈形象,它的斑纹仿佛凝聚了整部舞剧之“文”的精华。以舞蹈演员的身体舞姿去惟妙惟肖地表现雪豹自身的“文”,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是外形斑纹写实、姿态上的写实与内在坚韧生命力的写意之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文”的形象。它还同时与藏羚羊、牦牛、山鹰等多种动物形象形成奇妙的“文”的组合体,共同构成一组独特的“地文”型舞蹈艺术群像。最具原创性和表现力的舞蹈艺术语言整体是多彩河湟轻纱舞。它先后以蔚蓝色、橙黄色、深红色等轻纱舞再现黄河奔流过程中经历的不同生态之纹理状貌,唤醒观众的强烈的生态意识。

  欧阳逸冰

  剧作家、评论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觉得《大河之源》探索的是人的精神之源。特别重要的是,本剧在前三分之一就出现了彩陶文化时期的标志——彩陶和彩陶上的舞蹈场面。精神之源的具象就是彩陶文化的那一圈图案,是男人女人手携手的祈祝,表达的是人与世界、人与其他生命、人与环境的美好与和谐,这是全剧最高的诗意表达。这种追求在全剧中每一个乐句,每一个舞蹈场面都渗透着。这里不能不说到主人公卓玛的扮演者李祎然的表演。正像美国现代舞创始人邓肯推崇的,“把身体变成发光的流体,完全让心中的灵感支配身体动作”。她表达的是生命的自由状态。因此,这个卓玛紧紧地吸引住观众的目光。这个形象和雪豹的形象交相辉映,表达了《大河之源》的精神本质,那就是生命的自由之美。

  欧建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舞剧四位主演太棒了,我做评论40年,认为有四条标准可以判断一个好演员:条件、能力、技术、形象。这几位主演这四点几乎样样俱全,非常难得。印象最深的是雪豹的塑造,演员将其刻画得形象、灵动,整个身体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因为人去表现动物太难了,但我们真的觉得它既是少女,又是雪豹,能力非常难得,编导的处理也是功不可没。如果说到建议,“我”这个角色的身份定位可以再考虑,当作旅游者也许有些随意,建议给他一种特定的使命,比如研究文化的学者或者摄影师,使这个身份更能反映对原生文化、对非遗文化的追随。另外,他和卓玛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处理。看到舞剧最后字幕上出现那么多藏族演员的名字,觉得很亲切。

  刘玉琴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

  题材选择、主题表述、舞台呈现都是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在社会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品于此时推出,有引导意义和前瞻性,是艺术对国家战略和倡导的有力呼应。《大河之源》用现代思维、以舞蹈语汇来展现富有时代价值的重要命题,挖掘黄河源头文化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诠释生态保护、人与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关系,很别致,且有意义。

  第一,厚重主题和舞台具象之间达成有机融合。立意深远但力求小落点,大小相融,以小搏大。第二,以当代审美范式打开了舞台呈现的诸多可能。第三,从宏阔背景探讨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表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山水、动物和人类的关系以情感线有机串联,情与景相互贴近,形象地传达出人类的关注、觉醒和清醒,以及人类对自然和生物的守护与感恩之念。

  茅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从剧情来说,这种双线递进的结构,有创意也有难度。比如它有一个生灵动物线,与人类的交集体现在盗猎与反盗猎的矛盾纠葛之中;还有表现大河源流的一条线,借男主角“我”的水源勘测行动轨迹贯穿首尾。我觉得这种结构对于拓展剧情的空间以及增强舞剧的色彩很出效果。结尾时,河源守护者扎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的灵魂和被伤害的动物们的灵魂一同得到升华,这种浪漫主义处理方法在舞剧创作中特别有力量。因为伤痛对我们的心灵的撞击来得更剧烈,对心灵的净化更有力,所以这样的结局我觉得处理得很精彩。此外,写意性和写实性的舞段、人物双重性格的嫁接也比较融洽。剧中的雪豹应该是中国舞剧舞台上第一个雪豹形象。这个雪豹的形象通过演员演绎和舞姿设计,很准确、很生动、很传神。如果能把扎西作为主要角色进行设计,这个故事有可能会更精彩。

  卿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

  这部舞剧的主题涉及了生态保护、青海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当代反思,这在当下时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作品邀请了国内一线编导、舞美、编剧、灯光设计,质量有保证,是一部主题突出、制作精良的舞剧。

  舞剧《大河之源》从“我”这个都市游客的视角出发去观看青海特有的地域和文化风情,山美、水美、人美,呈现的其实是现代人的乡愁,是现代性的“他者”,并借此让我们意识到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反思当代都市的某些问题,这个构思很好。但这似乎也预设了都市和传统、现代和前现代的二分。当地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时还能保护好生态,似乎是这个剧更值得探索的问题。

  具体到作品的结构和编排,剧中呈现了青海的彩陶盆、少女取水舞蹈等一幅幅青海的历史文化场景,期望这些场景之间的内在逻辑能更清晰,也期望剧中少女随游客去看入海口的理由交代得更充分。

  刘春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从舞剧的呈现来看,神话、动物、自然环境、亲情、民俗各方面,创作者都力求周全,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系统,显得格外具有挑战性。有三个舞台呈现时刻想与大家分享一下:第一,背水姑娘的那一段,之所以能够让人安静下来,是触及到舞蹈仪式感所能生发的时空关联,这种仪式空间在舞剧中还可以加强。第二,篝火舞蹈场面,巡山队员舞者散发出的特质,比起剧中主角某些带有英雄标签式的动作设计显得更真实,更有舞蹈的文化属性。第三,“我”的归来。20年以后,“我”不像年轻时到处去拍照,以脚步征服自然,而是做了守护工作。从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与破坏转向对于自然的倾听和守护,这也是舞剧想要碰触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值得深思的关系。

  因此,如果从“我”的角色去重新思考,可能会真正深化为特别具有当代意义的一部舞剧,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猎杀”和“反猎杀”的故事层面,而是深入到“我是谁”的高度。

  刘晓真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舞剧双线叙事很明显,一条线是环保主题,一条线是风土人情。我一直在体会佟睿睿导演的难处,如何完成双线叙事任务。很显然,舞剧的后半部分很好地完成双线融合,并有吸引人的戏剧冲突。但再去回味的时候会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女主人公卓玛的形象是否符合青海本地的风土人情。以我在青海做田野调查的经验,少女在气质上很羞涩、很内敛,她们对外部世界并不是很开放的态度。而卓玛一上来就天真活泼,可以直接跟外人交流,这是有问题的,如果能考虑当地少女的特质,有一个从青涩到活泼的转变,人物形象就丰满了。再一个问题是舞蹈语言的问题,是否有自己自足的形式。“舞蹈纹盆”那段舞蹈确实很出彩,但它没有帮助推进叙事,是跳脱在叙事之外的,不构成舞剧的语言,反倒是舞美设计有很强的象征性,在舞剧后面的冲突中形成了有效的艺术语言。

  吕霞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大河之源》的创排,是青海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对标“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具体行动。对于诠释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弘扬传播黄河源头文化、河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和青海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排《大河之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我们青海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各位领导和专家都对我们这台剧目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下一步的剧目修改提升工作提供了方向、路径、方法。我们将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对《大河之源》进行再度打磨和提升,不断向艺术创作“高峰”迈进。

  发言摘登按现场发言顺序排列

 

  延伸阅读:

  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为善念起舞(慕羽)

  生态舞剧创作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于平)

  民族舞剧《唐卡》: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传达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