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2022国产电视剧:类型、话题与“新人”的华丽突破(马琳)

    2022年国产电视剧保持了相对持续的创作热度与质量。回首全年创作,电视剧作为日常性、陪伴性的叙事艺术,留下其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特魅力,在类型突破、话题设置、“新人”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本文通过对上述焦点问题的梳理、阐释和整合,在回望中展望未来。

    2023-02-14详情
  • 2022电影:想象与建构新的实践图式(丁亚平)

    2022年的中国电影处于特别的时期,仍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就。一年来电影创作的突破,反映着中国电影一天天向上发展的韧性;多种语汇的交织,显示为了实现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而突围的潜能与伟力。电影发展的经验、想象与建构,成为影响我们未来的关键。精品内容的创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观察一年来的国产电影,探讨相关话题,展望迈向电影强国的新征程,我们期待对开创电影业新局面具有深远影响的深刻变革的到来。

    2023-02-08详情
  • 2022戏曲:春天在向戏曲招手?(傅谨)

    202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昭示着戏曲传播的新标杆,说明只有同时遵循传播的规律与戏曲的规律,切实挖掘并充分展现戏曲本身的价值并绽放戏曲的魅力,才有助于戏曲的跨媒介传播。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是戏曲的高光亮相,莆仙戏《踏伞行》等突出显现戏曲艺术本体的优秀剧目获得佳绩。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和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更注重戏曲经典的当代传承,戏曲的创演也更重视观众的欣赏趣味与爱好。由此可知,始终不渝地关注传承与传播,戏曲才会有真正的春天。

    2023-02-06详情
  • 2022设计: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潘鲁生 殷波)

    2022年,中国设计持续发展。从高等教育“设计”类学科设置调整可进一步把握设计在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应用实践维度的构成与趋势,具体在产业策略、技术工具、协作机制、文化观念、审美精神等方面,体现出产业驱动赋能、尖端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社会广泛协作、生态人文融合共生、本土生活方式与美学精神复兴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也是设计价值不断发展与实现的过程。

    2023-02-03详情
  • 三股道上走的车?——新时期文论研究、作家批评与诗学建构的分离及统合的可能性(汪正龙)

    新时期文论研究、作家批评与诗学建构分别体现了元理论诉求,观察、创造素质以及文学史视野,三者原本可以视为文艺学或文学原理的不同知识形态,却形成了事实上的隔阂、分离乃至对立。实际上,各民族早期的文论、批评与诗学是三位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文论、批评与诗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关系,而这一点可能事关文艺学、文学原理这个学科、这门知识的理据。理论家、作家和诗人作为一个文学共同体,构成了特殊的差异性对话和主体间性关系。作家批评与诗人诗学,作为理论家的外位视角对文学的思考,提供了理论研究不易发现的问题或对盲点的认知,三者融合可形成“大文艺学”的视野、架构与格局。

    2023-02-02详情
  • 艺术创作立足“情感之维”的意义辨析(周星)

    重新梳理艺术创作,深切感受到情感生发与审美感知的重要性,而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现实理解、对创作和批评间的关系理解,需要确认其中国文化气质和概念生发。何以认识艺术创作、认知艺术理论,以及把握艺术批评,需要找到对应比较的维度,由此我们从创作基点上入手,认为艺术创作首先需要强调其“情感之维”的重要性,由此延伸到对于理论的“逻辑之维”和批评的“思辨之维”的比较,阐释正确理解创作出发点和批评针对性及其理论上升到审美高度的相关认识。

    2023-01-31详情
  • 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探析(王廷信)

    本文从《周易》及《文赋》《文心雕龙》等经典理论文献入手,探析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的方式与特征问题,认为“观物取象”是创作者通过对万物的观察体验摄取信息、判断事物特征的基本思维观念,也体现为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的逻辑起点;“感通万物”是文艺创作者与万物相伴游的思维过程和机制,在此过程和机制中形成意象;“情—意—象—言”的思维表达结构则将创作者在“观物取象”思维观念支配下,通过“感通万物”的思维过程和机制所生成的意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观物取象”的思维观念,到“感通万物”的思维机制,再到“情—意—象—言”的表达思维,较为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思维方式和特征。

    2023-01-30详情
  • 李健吾的批评精神与批评实践论析(李晶)

    “批评精神”对于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尤为重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示范了一种包容且有锐度的批评精神,可从批评家的主体性、批评论述的审美性、批评之为批评的独立性等特性表现加以理解。当前,文艺批评面临过度商业化、偏离创作实际、“面子”“圈子”前置等缺乏批评锐度、精度和气度的问题。正确全面了解李健吾的批评精神,理解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形成期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健康发展,推进中华文化展现新时代的正气风貌。

    2023-01-28详情
  • 文艺研究的话语策略与学术视野(杨守森)

    一位文艺研究者应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一位能够运用真正的理性思维,以超越性的眼光,坚持真理,对时代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的人文学者。正是这样的学者定位决定了在其著述中,应顾及概念内涵的明晰、判断的可证伪性、语体的理性逻辑等方面的话语策略。文学研究的话语策略当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研究者的学术资质、尤其是与学术视野密切相关。

    2023-01-28详情
  • 作为“艺术”的“评论”——兼谈文艺评论与具体艺术门类并列的意义(祝帅)

    近年来,随着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各种新艺术门类的发展,有关艺术分类的问题又重新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14年成立,被列为中国文联所属的第12家全国文艺家协会以后,为文艺评论在我国文艺界中争取到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具体艺术门类相等同的并列地位。本文认为,无论从文艺评论的归属、创造性质还是未来可能等方面来看,将文艺评论视作具体艺术门类的做法不仅有逻辑上的依据,也具有现实的基础,体现了中国当代文艺话语体系的制度自信和自主创新。本文将立足与具体艺术门类并列的文艺评论这一新兴行业的现状与机遇,对其未来发展提供思考与建议。

    2023-01-28详情
  • 批评的伦理(邢建昌)

    批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在文学的热切召唤面前,批评有点儿力不从心。为此,需要呼唤纯正的批评,再思何为批评、批评何为等问题。文学、理论与批评是一个具有张力关系的有机体,他们彼此追逐,相互嬉戏,共同生产文学的意义世界。阅读是批评的基本伦理,没有阅读就没有批评,阅读通向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并抵制某种外在意义的诱惑。没有理论的批评是无法想象的,会带来批评的无立场、无原则、无视点。理论不是象牙塔里的谈玄思辨,而是反思性的、怀疑的、自我作对的,也是小型的、复数的、可磋商的,作为工具箱而存在的。以这样的理论做底色、背景和工具,批评将有能力以文学性和理论性的双重视域打开文本、体验在场、形成判断、引领风尚,与文学一道完成对可能世界的塑造。

    2023-01-12详情
  • 中国当代小说在法国——“汉学”主导下的翻译与接受(张珣)

    中国文学正融入当代世界的文学体系,各国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愈发重视。作为汉学的发源地和发展高地之一,法国对中国深厚的关切和悠久的研究传统,推动着当代小说译介工作的发展。汉学家们保障了译本的语言质量和民族性,保障了法国视野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对“突出中国魅力、推广中国影响”功不可没。但“汉学思想”主导“文学译介”亦有缺憾:除去某种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汉学”内部传承的一些西式思维和学科情怀——如对学科正统性的敬畏、对中国浓烈甚至略带偏执的深爱——也妨碍着对中国“文学品格”的深入观照。要使法国穿透自身文化的“感性屏障”、体验中国文化情感内的小说魅力,尚需时间、耐心和中法学者的共同努力;但公允地考虑到法国汉学界研究中国的既有水平、视野传统和学术习惯,我们就会发现法国对“中国当代”的构建意识一直在进步,对“中国文学”的铺陈也在有序推进并日益拓展。

    2022-12-21详情
  • 重提“中国经验”——中国当代诗歌海外发展的理论思考(曹莉)

    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考察中,中国当代诗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之后,在海外遭受了“走进去”难、接受度不高的困扰,主要原因是其在海外文学地位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以世界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经验”为方法论和创作资源,主动与世界文学进行平等对话及融合,共同建构世界文学的复杂模式。

    2022-12-19详情
  •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国际学界的对话(刘康)

    中国话语、中国理论、中国学术在今天这个时代,将如何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成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之中举足轻重、引领潮流的重要一翼,是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有中国和欧美学者从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这个角度参与讨论。从一开始这个讨论就是在中国和欧美不同语境下的中英文学术平台上展开的双语对话与交流。回溯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这个话题的缘起、关注的要点、讨论的主要过程,我们应特别重视国际学术对话的多元语境中的道与术的问题。

    2022-12-15详情
  •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王宁)

    随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国的文艺批评也开始在国外得到接受并产生愈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一方面得助于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中国文学艺术研究者以及一些知华友华的汉学家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本土文艺批评家和学者也开始直接用外语撰写评论文章或通过翻译的中介在国际权威刊物上频频亮相,并取得了同样明显甚至更为直接的效果和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艺批评要想真正有效地走向世界,就得首先走向英语世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倚重国外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努力外,中国本土的学院派批评家也应具备直接用英语著述的能力,或借助翻译的中介在国际主流文学艺术研究刊物上发表评论文章,这样才能主动地走向世界,而不是等待国外汉学家来“发现”自己或译介自己的著述。本文试图与广大批评界同行分享这方面的成败得失。

    2022-12-15详情
  •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段吉方)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担当,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崭新局面。

    2022-11-24详情
  • 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文化引领作用(王杰)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支撑下,文艺才能发挥其团结人民、激励人民大众努力建设美好生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的积极引领作用,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代理论研究者和批评家的责任。

    2022-11-24详情
  • 走向中国风格的丰富、创新和提升——简述这十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新发展(路侃)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奋发有为,活跃创造,开拓新境,是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取得充分发展提升的鲜明写照。

    2022-11-24详情
  • 走向体系化自主理论创新——历史变革中新时代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气象(谭好哲)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变革与新气象不是仅仅显示于个别性理论问题上或局部性理论领域中,而是整体地全面地走向了体系化的自主创新。

    2022-11-24详情
  • 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论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王宏伟)

    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是随着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烽烟而生发出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始,草原题材美术从开创立业到平稳发展,涌现出一批留给我们深刻记忆的美术家。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似乎是在某种特定的、具有集体无意识意味的牵引力中创作生发的,由此带来的在艺术上的影响便是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基调。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倾向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它是20世纪中期伴随着内蒙古革命战争而陡然镶嵌进中国现当代美术的整体格局之中的,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艺发展的趋向密切相连。包括草原题材在内的中国美术,理应不满足于生活的表象,而要努力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潜心于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性”创作。

    2022-11-18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