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
  • 由虚构抵达真实:非虚构动画片的真理敞开与价值表达(师仪)

    非虚构动画片是技术成熟与艺术观念发展演进后的新型艺术样态,其外在表现形式是动画,内在核心则是纪录精神。十几年来在学界引发广泛讨论的“动画纪录片”正是这一类艺术形式渐趋发展所带来的观念冲击。如果立足于动画的立场去看待这一争论,我们会发现在非虚构动画片中,动画只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非虚构仅限于内容的非虚构。在内容与形式的重新组合下,“真实”焕发出别样生机。

    2023-01-28详情
  • 读图时代的图像“缺失”——从媒介变迁看古今出版物插图流变(金涛)

    纵观古今中外图书的发展,文图相伴始终是普遍现象,越是经典的、畅销的书籍,越会吸引名家绘制插图。进入21世纪,出版物越来越丰富,但是插图书籍、尤其是以原创美术作品为插图的书籍却越来越少。通过梳理古今中外出版物中插图的流变可以看到,当今的读图时代正出现一种图像对另一种图像的霸权:大众传播领域中大量图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再生的自然”,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诗句,恰巧隐喻了读图时代的某种窘境:在图像的海洋里图像正在“消逝”。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插图何以几度兴盛?作为绘画中的一个很小的艺术门类,插图除了装点文字还有哪些独特的价值?融媒体时代,插图的式微又会带来哪些新问题?本文尝试就上述话题略作探讨。

    2023-01-28详情
  • 文艺批评参与美育的必要性探究(李雷)

    从育人的角度讲,艺术批评教育带领受教育者发现、感受与评判艺术之美的过程,亦是引导其接受美育的过程。而且,对于文艺作品价值的阐释与评判,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人格与道德人格的成熟,助力美育之内在德育功能的实现。更为关键的是,艺术批评教育,不止于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力,且与美育的“完人”目标高度契合,同样指向情感的和谐与人性的健全。鉴于此,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必要将艺术批评教育纳入其中。

    2022-12-26详情
  • 论文化创意实践的美育属性(王文革)

    文化创意实践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能创造不一样的审美对象、塑造不一样的审美主体,具有突出的美育属性,可以克服现有美育工作的“美中不足”,助益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2-12-26详情
  • 奥运会开幕式音乐设计评述——兼论当代应用音乐创作价值观(徐志博)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设计与现场演出、仪式进程紧密贴合,制作水平一流,本真展现了当今社会高度媒介化、“实用主义”的音乐创作美学。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历史回顾与当代书写,客观依循社会的主流音乐审美;遵照特定的文化、应用价值方略,服从超大型文艺创作工程的“顶层设计”。当音乐成为综合艺术创作中的某种“中心要素”,主客观条件达到协调统一,应用音乐创作同样能获得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业态变革与价值转向。如何在更为多元的创作实践中求得艺术性与应用性的兼容是摆在广大音乐创作者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2022-12-19详情
  • “国潮”舞蹈现象中的“破”与“立”(李丽娜)

    “国潮”热现象是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折射,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本文以“国潮”舞蹈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其呈现出的新气象新态势,分析梳理“国潮”舞蹈现象反映出的舞蹈理论“破”与“立”的诸多关系及表现,以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新时代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2022-11-29详情
  • 网络文艺评论建构的三个基本向度(彭宽)

    网络文艺评论建构是文艺评论自觉走进新的评论场、自觉聚焦新的文艺实践、自觉实现传统文艺评论在互联网时代的迭代发展和开放延伸的必然要求。网络文艺评论建构需要把人民立场、实践品格、时代需求作为自身的基本向度,当务之急是引导网络文艺突破发展瓶颈,在建构网络文艺的同时完成对自身的建构,在塑造网络文艺的同时进行自我的塑造,在对网络文艺实践的言说中推动自身话语体系和理论结构的丰富和完备。

    2022-11-23详情
  • 铸造辉煌的历史画卷——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亮点、特色及其评价(夏燕靖)

    新时代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些作品在党史学习教育与党建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建设事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抗击新冠疫情等六个方面呈现出新的亮点,同时还彰显了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中更注重对艺术本体“可见性”的挖掘、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艺术特色。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主题性创作与个人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绘画性”的体现与强化、创作形式的多样化等。对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讨论,不仅是为了确立当代美术创作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还是促进主题性美术创作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和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让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够涌现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

    2022-11-23详情
  • 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起源和现实依据的再思考(袁一民)

    目前众多影视研究学者在“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是什么”的问题上进行了学术争鸣,围绕它的理论起源(学理适用)和现实依据两个问题各自提出了质疑和回应。本文通过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社会实践发生场域进行分析,认为其学理性形成路径应该是融合传统艺术美学、当代消费美学和现代社会美学形成的,并不存在单一的理论脉络延续走向。同时,本文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依据的思考直接从中国电影与中国工业社会发展双向影响的关系视角出发,根据电影工业美学的源发条件和社会背景,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审美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阐释。

    2022-10-26详情
  • 拼贴与重塑——文化视域中古风歌曲歌词创作之我见(武玥)

    古风歌曲是中国风歌曲在网络时代的表现形式。其歌词汲取了古诗词等传统文艺形式的精髓,以拼贴、重构等创作手法,凭借网络原创的标签打造了流行音乐的新风格,呈现出跨界破壁的强劲发展趋势。对于古风歌曲歌词的文艺检视,是以一种维护人文精神和文化尊严的理性态度,倡导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维,在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的特性,以激起新一代年轻受众的强烈文化认同。

    2022-08-12详情
  • 书法的主体自觉与路径创新——以徐渭、董其昌为例(李帅文)

    在明中后期心学思潮的影响下,书家对待“师心”与“师古”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以徐渭的“真我”观与董其昌“仿书”现象为例,本文通过比较二者书学思想与实践路径的异同,在徐渭“不求似而有余”与董其昌“不似之似”的美学命题中探析其共同存在的创作自觉,继而追问在“宜俗宜真”和淡雅的迥异风格背后二者形而上思想的不同旨归。即在心学思潮和佛学复兴的背景下,徐渭的顿悟思想以及董其昌的“游戏禅悦”使二者在“自性”的张扬与隐匿之中实现审美主体的自觉,在顿悟与渐修之间实现由法度到超越法度的路径创新。

    2022-08-12详情
  • 新主流电影“人民性”的表述延伸与审美更新(黄钟军)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文艺形式,必然要将“人民性”摆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本文以近年来热门的国产“新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对“人民电影”“主旋律电影”再到“新主流电影”的演变,及其创作的历史语境和历史使命的梳理,透视社会主义电影事业“人民性”的内在逻辑,包括电影创作的源泉、电影如何为人民服务等问题;探讨“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延伸、更新“人民性”的表述与审美,以回应时代之问、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2022-08-12详情
  • 江山隐喻与脊梁意识——新中国山水画演进的文化路径与转换逻辑(段运冬)

    现有对新中国山水画的考察,大多聚焦于写生组织、图像构成及其与新意识形态的结合,在传统文化序列上,从文化演进的内在逻辑与核心因素上看待的较少。本文从传统文化对艺术家的人格驱动、山水画的文化意识两个角度,以图像呈现、江山隐喻、脊梁意识为核心问题域,对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图式、主体展开分析,阐述它们演进的文化路径与转换逻辑,提出新中国山水画是艺术家具有的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脊梁意识”与山水画“江山隐喻”的图像意识互为营造的结果,在文化基因上对新中国山水画的演进实现文化根性上的知识观照。

    2022-08-09详情
  • 新世纪国产悬疑电影音乐美学探析(陈倩)

    新世纪以来,国产悬疑电影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且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音乐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助推了新世纪优秀国产悬疑电影的成功,也展现出“隐喻性的音乐叙事”“音乐音响化的声音设计”和“时尚化的音乐风格”三个美学特征。本文以新世纪部分优秀国产悬疑影片为例,详述上述音乐美学特征,并解析新世纪悬疑电影音乐中存在的原创力不足、风格凌乱、民乐隐声等问题。

    2022-06-13详情
  • “拼盘电影”的共同体美学——以“国庆三部曲”为例(张经武 范晨琦)

    “拼盘电影”是以“同主题短片合集”为鲜明特征的电影亚类型,近年来在我国迎来发展高潮。“共同体美学”是强调协作、共情和共美的本土电影理论,它注重在电影文本内外建构不同维度的共同体,求得多元主体的共赢效果。共同体美学可视作拼盘电影美学特征的一种概括,具体体现为侧重于文本外部的共同体类型书写和文本内部的共同体叙事模式。以“国庆三部曲”为例,文本外部形式的共同体类型书写主要涉及协同式的群体创作、分段式的结构创作、命题式的任务创作和多类型元素融合创作;文本内部的共同体叙事模式主要表现为国族共同体叙事、地缘共同体叙事、血缘共同体叙事和情感共同体叙事。

    2022-06-13详情
  • 试论当代中国合唱创作的审美新观(万梦萦)

    中国合唱创作历经百年风雨,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化”特色的道路。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与文化交融,合唱创作领域的审美思潮出现了趋向于“时尚化”的快速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当代合唱创作对古典合唱概念的论域提出了挑战,在创作行为和表现形态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当代合唱创作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创作个性与时代审美特性的双重需求,深度挖掘文化素材,提供许多新鲜的构思创意;“时尚化”的创作审美并未与“民族化”分道扬镳,而是用一种更为清新的创作语言呈现“民族化”的意境神韵,用不同于以往的笔法雕琢传统文化素材,赋予“民族化”新时代的审美能量。

    2022-05-16详情
  • 舞蹈评论的“识”与“述”(刘晓真)

    本文从“实践性”的角度阐析舞蹈评论的对象及过程。舞蹈评论首先要认识和把握舞蹈的特性,进而掌握如何评论舞蹈,以上涉及“识”和“述”的关系。舞蹈评论的前提是认识和把握身体语言,由家庭、族群(社会)和审美(专业)三条养成路径打通舞蹈评论对象与文化土壤之间的内在联结。在此基础上,舞蹈评论者需要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下对舞蹈进行描述和阐释,通过细节来提炼意义。最后,流行的概念或者理论并不一定达成有效的评论,舞蹈评论者要释放艺术感受力,寻找到合适的文字语言去抵达舞蹈的审美奥秘。

    2022-05-16详情
  • 意形合一的中国书法精神之美(蔡惠萌 戴端)

    文字意指与书写形式的合一形成了书法作品特殊的审美结构,它是中国书法独特的底层构造。传统书法与缺失文字性的现代书法在审美结构上的内在差异,显示了意形合一是中国书法的本体特征,由此生成的审美意象构建了书法作品的精神之美,这种精神之美既反映了书家的审美意趣,也体现了时代风尚与哲学精神,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表现。

    2022-04-25详情
  • 现代诗:功能的“弱化”与“转型”(陈仲义)

    诗歌到了现代阶段,不时陷入有用与无用的争执。从神启、教化、梦想、拯救到介入、取暖,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诗意正趋于衰减流散,“逆诗意”在修改诗歌质地;诗歌放下尊贵身段,以亲切随和的日常“习俗”,营造“围炉”效应;夹杂其中的商业化功利与“游艺”风习,也使其功能继续“下滑”。基于此,我们的现代审美经验接受是在“弱化”中按部就班、固守根基,还是在与时俱进的潮流中做一番调整呢?

    2022-04-25详情
  • 界限消弭下的参与体验:网络微短剧的审美趋向(吴岸杨)

    网络微短剧不仅呈现出新颖的媒介特征,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首先,跨媒介叙事和竖屏形式合力加剧了艺术接受与日常生活边界的淡化。其次,网络微短剧在不同层面与网络文学、网络红人和现实本身构成互文,汇聚成指向多元维度的情绪感染力。最后,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观感从不同侧面赋予网络微短剧以冷媒介或热媒介的属性,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体验。整体来看,跨媒介、互动感和沉浸体验可能是今后网络微短剧强化自身特质、吸引更多观众的方向。但当下网络微短剧对“爽点”的一味追求和创作中的人物标签化、场面情绪化、作品流量化倾向,也成为值得警惕的现象。

    2022-02-27详情